考夫曼成套儿童评价量表是国外常用的学习障碍诊断标准化量表(智力)之一,其针对的主要是2岁6个月至12岁5个月。
基本介绍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价测验(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简称K-ABC),又称考夫曼儿童智力测验,它由美国测验学家考夫曼夫妇(A.S. Kaufman和N.L Katffman)于1983年共同研究发展而成的个别实施的儿童智力测验和学业成就测验。
这个测验是以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如在这个测验中运用了戴斯(J.P.Das)等人的PASS理论。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智力测验逐渐被认为能增进对人类智力的了解,所以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备受重视,而其中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K—ABC)是为心理测验学家最为推崇的一个优秀测验,它同时也深受广大实际使用者的欢迎。
编制目的及特点K-ABC主要用于评量2岁半至12岁半正常儿童及特殊儿童的智力和学业成就水平。
考夫曼儿童智力测验的编制目的主要为:
①从认知心理学及神经心理学理论与研究基础上测量智力;
②区分既得的事实知识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③转换所得分数,以便于教育上的特殊安排。
因此,考夫曼儿童智力测验可具体运用在以下方面:心理和临床的评量、学习障碍和其他特殊儿童的教育心理诊断、教育的计划和安置、学前及学龄儿童的评量、神经心理的评量及研究儿童发展水平等。
例如及早发现儿童各项心理功能是否正常发展,了解一般儿童的能力水准,诊断特殊儿童的智力及适应行为,提供特殊儿童及一般儿童适宜的教学策略及长期的追踪研究的有关参考信息。
基于神经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K-ABC中对所评量的智能(intelligence)界定为:个体解决问题及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过程。这样的界定重视各种信息加工处理的技巧层次(level of skill)。
K-ABC并根据大脑功能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以继时性加工方式和同时性加工方式代表心智功能(mental functioning)的两种类型。继时加工方式着重问题解决时,掌握刺激的系列或时间顺序;同时加工方式则是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把握刺激的完形和空间性,并整合刺激来解决问题。
K-ABC的智力量表透过精心设计,以尽量减少语言文字对被试的影响,在选题上考虑性别的差异但又不偏向某一性别。
K-ABC的成就位表,不像智力量表具有理论基础,而只是出自理性和逻辑的考虑,以崭新的方式评量传统智力测验所包括的语言能力(字词、语文的概念)、学业成就(阅读能力)或是两者兼具(数学、常识)。
K-ABC以问题解决和事实知识来区分智能与成就:问题解决被视为智能,而事实知识则是成就。这也是K-ABC有别于传统智力测验之处,因为在传统智力测验中,个人后天习得的事实知识及应用的技巧往往会大大地影响智商。因此,智能与成就往往不易分清楚。
K-ABC的成就量表与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本章第六节有介绍)中的晶体能力(crystallized abilites)相当,而智力量表中的两种认知加工处理方式则与该理论中的流体能力(fluid abilities)相当。
因此,在K-ABC中只有智力量表用作评量儿童的智能,因为儿童需要面对新问题表现他们的适应和弹性的能力,而晶体能力则被视为过去学习的痕迹。然而这两者在了解儿童现有的运作水准及提供适当的教育及心理策略时,是同样重要的。
K-ABC共有16个分测验,按被试的年龄选用7至13个分测验施测,每一被试最多只需接受13个分测验,测验时间约需35至80分钟。对于较幼小的儿童所测分测验较少并且全部的施测时间较短。
K—ABC智力量表中各分测验的原始分数,可按年龄组换算成单位相等的量表分数(平均数10、标准差3);成就量表中各分测验的原始分数,按年龄组换算成单位相等的标准分数(平均数100、标准差15);并且依分测验之性质,可将其量表分数之和,依常态化程序转换成平均数为i00、标准差为15的继时加工量表、同时加工量表、智力量表、成就量表、非语言量表等5个量表的标准分数。
分测验内容及介绍考夫曼智力测验16个分测验组成了继时加工、同时加工和成就量表等3个量表。现将其分测验内容及功能分述如下:
智力量表①动作模仿被试看完主试的示范之后,要求他按照同样的顺序做出一系列的手部动作。该分测验主要是以视动协调的方式来评量儿童能否准确地按照同样顺序做出一系列主试先前示范过的手部动作。
②数字背诵被试根据主试的指导语,按同样的顺序重复念出一系列数字。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儿童按照同样顺序复述主试念过的一串数字广度的能力。
③系列记忆被试者在听完主试说出一系列普通物件名称后,要求他按同样顺序逐一指出相对的图画。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儿童记忆一系列普通物件的名称,并依序逐一指出图画之能力。
以上三个分测验测量继时加工过程。
④图形辨认被试经由一窄小裂缝看到一幅连续转动的图案后说出其名称。该分测验以视觉信息连续呈现的复杂结合方式,评量大脑半球的整合能力。
⑤人物辨认要求被试从一张一群人的图片上,指出在前一页纸上呈现过的人物来。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儿童对人物面部的辨认和短时记忆。
⑥完形测验要求被试看着部分完成的墨渍图后,说出其名称。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儿童从分散的信息中作整体性辨认的能力。
⑦图形组合要求被试利用三角拼板排出指定的图案。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儿童在组合图形之前先分析再综合的同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评量视动协调。
⑧图形类推要求被试按已呈现的三幅图案,找出第四幅图案以完成其中的推理概念。该分测验用以评量推理概念的能力。
⑨位置记忆要求被试在一张空白的格子纸上,指出在前一页纸上出现过的图案的相对位置。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同时加工处理信息时的短时记忆能力。
⑩照片系列要求被试将一组相关的照片,按发生时间的顺序排出来。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对照片之间次序性的观察及对单一照片在整体中位置的辨认能力。
第4至第10个分测验测量同时加工过程。
成就量表①语汇表达要求被试说出照片中物件的名称。
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再认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
②人地辨认要求被试逐一辨认出照片中的人物或地点。
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儿童对环境中各层面实际所学习的知识。
③数字运用要求被试要有辨认数字和计算数字的能力。
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儿童对数字辨认、计算和运算中对概念推演了解的能力。
④物件猜谜要求被试根据主试的口语信息推断出该项概念的名称。
该分测验用以评量传统测验中的普通成就和语文能力。
⑤阅读发音要求被试逐一念出主试者所呈现的字词。
该分测验用以评量儿童对字词的辨认和诵读能力。
⑥阅读理解要求被试自行看完指导语后依照要求表演动作和做出表情。
该分测验用以评估大脑功能对阅读(左大脑功能)及动作姿势(右大脑功能)整合的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