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期“企业创新大家谈”高峰对话纪实:砥砺前行 合作共赢

来源: 企业创新大家谈在线 | 发布时间:05-11

  

  2019年6月14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浙江省科协、杭州市科协承办的2019年第一期“企业创新大家谈”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活动围绕“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主题,来自全国学会、杭州相关院士工作站、企业科协、学会、科技创新型企业代表约200人参加活动。在“高峰对话”环节,围绕“新技术时代民营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民营企业创新的短板及成因”以及“如何借力省内资源解决创新问题”等三个主题,邀请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章丰、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个推创始人兼CEO方毅、杭州迈迪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周文莉等五位专家,畅谈企业创新理念、共享创新创业创造经验。

  

  主持人:其实,创新这个话题对企业,对企业家而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没有像今年这样,当我们谈论创新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切肤之感,真实而深刻。今天在场有四位企业家,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创业故事。屠总,在我的理解中,万事利最大的创新是从传统的制造企业转型为文创企业,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走出那么大的一步?

  屠红燕:确实,我们这个丝绸产业太传统、太古老。我们一直把它当做一块面料在经营,做出口。以前我们把中国最好的国粹卖到国外,但是卖的价格大家都知道很便宜。作为丝绸人来说,我们是非常心痛的,因为丝绸代表着中国的文化。所以,万事利多年来致力于让丝绸重新焕发它的光彩。

  这个过程,让我们从重新挖掘丝绸文化开始谈起。一路走来,万事利走过三个阶段——从产品制造到文创造,现在又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做品牌塑造。而这个过程中,技术就是创新的灵魂。

  近年来,万事利得到了很多行业领先的技术,特别是2018年,有两件专利技术更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比如小分子蚕丝蛋白面膜技术。很多人认为,丝绸企业只是做面料的,现在怎么还可以做成面膜?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蚕丝面膜可不是简单地用丝绸代替面膜布,其实真正的蚕丝蛋白面膜是指用蚕丝小分子技术提取精华液,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另一项引以为傲的专利是我们的双面数码印花技术,这个核心技术让万事利跟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品牌LVMH达成战略合作,也让迪奥的围巾上有了万事利的LOGO。

  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以前我们没有技术,只能为别人做贴牌加工,只能出口面料,而现在我们出口的不仅是专利技术,还有技术人才,最关键的是还有知识产权。我们很自豪,这就是不断用技术迭代、用创新、用品牌、用文化来让中国品牌得到认可的历程。

  在万事利的发展道路上,两代人45年就只干一件事,就是想要让丝绸产品配得上中国国粹的地位。所以,我们始终坚持认为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够让品牌真正屹立于国际市场。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有资金的问题,有技术的问题,有人才的问题,还有品牌宣传的问题。丝绸行业太传统了,一路走来困难太多了。但是一个企业想要成功,都要经历过千千万万失败,经历过不断的迭代。现在,大家认为万事利丝绸是行业龙头,但是几千家丝绸企业倒下了,成长起来的只有那么几家。我们特别珍惜现在拥有的环境——政府对于创新的支持,行业对于创新的认可,还有消费者对于国货的支持,这让我们看到曙光。

  主持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姚总的行业大家比较陌生——做芯片用的靶材。他对自己做的事业有一个形象的形容,叫“揉面做饼修路”,您来详细介绍一下。

  姚力军:在座的每一个人手里面肯定都拿着我的产品。我是做芯片导体材料的,无论什么手机、摄像机,里面都有很多芯片,这些芯片里面都有我们的产品。

  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呢?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很细很细的导线。如果是苹果ASS手机或者华为的P20、麒麟980的手机,最细的导线可以达到7纳米,是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这个产品是用超高纯材料,用物理沉积的方法做在硅片上的。

  江丰电子是我在2005年回国创建的一家公司,在此之前,中国的芯片导体材料产业完全是空白的,只有日本和美国的四家跨国公司可以生产这样的产品。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而且占据了全球第二的市场份额。

  为什么把这个行业比喻成“揉面做饼修路”呢?我们把超高纯基础材料做出来就是很好的“面”,通过缩形变形,像烙饼一样做出来。我的客户,如中兴国际、台积电等,把我们烙的饼做到硅片上,形成各种各样的线路,就像是在“修路”。

  主持人:与刚才两位企业家比起来,方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是连续创业者。个推登上了科创板,但是在个推之前,他还做过贝贝和个性。

  方毅: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你的失败或者成功?我认为,失败就是“成功地找到了不正确的方法”。其实,创业就是连续迭代的过程。我这几个创业项目,最早是把通信录备份在充电器上,后来发现这是低频事件;又做了个信,被微信的面世干掉了;最后发现底层的推送技术我们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创立了个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持续积累自己的竞争力,在积累上进行下一个迭代,这是一个天天在路上的过程。

  一开始我们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多牛的公司,只是想活下来。现在,我们拥有380亿次安装量,覆盖40亿部手机。2014年,我突然醒悟到,我们应该是一家大数据公司,要把这些数据攒下来形成数据智能的动力,并且在大数据这个赛道上持续做精做深。

  主持人:如果说把个推的模式理解为根据消费者的行为轨迹来画用户画像,周总,迈迪科的基因测序实验室是不是用更加精准的基因序列做画像,开展更精准的医疗?

  周文莉:说得挺好。前几年,美国和中国都相继把精准医疗作为国策提了出来,基因检测行业这几年发展很快。

  基因方面的研究,生物医学的革命,都需要进行大量基础研究。要“埋头在显微镜下”,不能够浮躁,也不能够急于求成。迈迪科想认认真真打造好一个产品,就要保持这样的思想状态。我们是医疗企业,是人命关天的,不像电子产品可以试错,可以一代一代更新,特别需要踏踏实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

  主持人: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一种耐住寂寞的科研精神。章秘书长今天听到四位企业家的创新故事,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章丰:创业本是一个九胜一败的事情,每一位能够坐到台上的创业者,都是经过了残酷的市场竞争筛选的胜利者。但是对失败者,以及对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失败案例的包容精神更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的整体实践。

  方毅:那些不是失败者,是试错者。

  主持人:容忍失败,要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创新有试错的土壤。我感觉创业创新就像是一场赛跑,你面临着一个赛道和路径的选择。有的借船出海,有的弯道超车,有的循序渐进。几位企业家将会如何选择?屠总,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的丝绸改变原来给人留下的传统印象?

  屠红燕:文化的力量。很多传统的消费观念认为丝绸就是面料。我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把丝绸提升高度,它不仅仅是材料,更是文化。现在各行各业的产品都在不断迭代,科技发展太快了。看看手机行业,5G马上就要推广了。面对传统产业,我们还能跟以前的思维一样吗?只能不断创新,通过文化的力量,赋予它更多的价值,通过技术的力量让它提升。

  从G20到每一次盛会,万事利展示的不仅是精美的丝绸,更是文化的力量、品牌的力量。以前,杭州大厦等商场大多被国际奢侈品品牌占领,现在可以看到更多的国货品牌站起来了,这也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传统产业怎么加入高科技,比如和人工智能搭上关系呢?我们的双面数码印花技术就是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持的。以前,就连最高端的国际奢侈品品牌的丝巾也全是单面印花的,现在,我们可以生产双面印花丝绸了。

  所以我觉得技术的力量能够支撑品牌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让一块小小的面料变得更有价值了。只有技术的创新,品质的提升,再加上文化的意义,才能够真正让我们的国货站在世界舞台上,让年轻的消费者重新认识国货的力量。

  主持人:2月,迈迪科的基因实验室还以零整改的优异成绩满分获得了美国病理家协会CAT的认证,是什么路径选择可以让我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当中?

  周文莉:技术要好,质量要好。CAT的认证对质量把关非常严格。在医药行业,不管检测也好、产品也好,来不得半点虚假或者半点随便的态度。迈迪科一直坚信这样的理念。现在基因检测很火,市场上乱像较多,我们还是坚信质量是最重要的,坚信我们把技术、质量做好,产品做得踏踏实实,就能以优异的成绩来取胜。

  主持人:每位做技术的人都有相同的感觉,就是点点创新,步步累进。姚总在做芯片靶材中无论是追求的产品精度还是功能的实现,都是一路向上的,为什么?

  姚力军:其实在芯片行业,有一个说法“赢者通吃”,不做到世界第一或者第二就没有活路,第三都不行。江丰电子从创立的第一天,如果只盯准了国内的需求,就不会有今天。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瞄准了国际市场,追赶的是国际最领先的水平。刚刚起步时,主要做的产品是针对0.18微米的技术,那时候,国际先进标准是90纳米。后来,从0.13微米追赶到90、45、28纳米,现在我们追赶到7纳米级别,现在国际上最领先的技术就是7纳米。整整15年,就是一路追赶的过程,现在终于和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并跑了。国内的很多创业企业可能都是在这样一路追赶过来的。

  但是国内有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让大家能够加快发展的进程。我们在这个行业里还是很薄弱,上下游全都是跨国公司。大家知道,未来芯片产业是中美高新技术竞争的一个战略高地,因为芯片是所有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国防产业的幕后英雄。现在,我们完成了追赶,下一个5年或者10年将是一个超越和引领的过程。全球第一,这是我们的目标。中国人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就需要有更多精准支持,呼吁有更多的人力、财力、政策去支持必须打赢的“战争”。

  主持人:秘书长,你会不会有同感?

  章丰:高新技术的发展有自身的曲线,行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政府在制定前瞻性政策时,应该充分听取行业专家、企业家意见,制定有远见的产业政策。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在一些前瞻性应用过程当中,政府扮演第一推动力的角色,有可能在既定的大的赛道上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但是反过来,政府也不能过度规划,不能把自己的角色想得过于强大。在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政策供给、市场前瞻开放上,可以做一些有为的工作。

  主持人:任正非接受采访时说,要把自己的长板做足,并不需要把自己的每一块短板补上,我可以利用别人的长板把这块短板拼接好。请问各位,关于自主创新,你认为究竟是应该把每一块短板补足,还是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协同的方式把木桶拼接好?

  屠红燕: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你一定需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我们万事利的文化产品,就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与丝绸结合起来。比如端午节,我们把粽子跟香囊、香包、丝绸合在一起,这就是现代合作产生的力量。

  姚力军:回顾我国的发展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直以来人民的信念,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企业也是这么干出来的。但同时,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拥抱每一个长板和机遇。另外,我们还要特别保持文化的学习心态,要在学习中进步,不断维持高远、长久的目标,坚持不断地学习和变革。

  方毅:我到浙大分享创业故事的时候,很多同学问我应该怎么样创业。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是这么说的——你去就业时,拼的是长板,你的能力特别好就能够加入公司。而作为创业者,往往比的是短板,一家公司如果有一个短板特别短,就会失败了。我的观点是,创业者所有的短板必须在及格线以上,必须做到有饭吃的情况下才能对接别人的长板。有了自己的产品,你才可以去谈判,如果没有,谈判桌都上不去。

  周文莉: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科技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而且还要有非常强的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所以不管长板短板,总要有一个谦虚的态度,不断把新技术融入到自己的产品里面,融入到自己的创业历程里面,这样才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走得更远。

  章丰:我的观点很简单,首先就是自己这块板要足够长,然后尽量找更长的板一起合作。如果你本身是块短板,就没有人会找你合作。另外,如果你自己的板到了一定长度,也没有必要找一块短板绑在一起。我们作为学会行业平台,宗旨就是成为把几块长板捆在一起的“绳子”。

  主持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创新又是系统工程,需要调集发挥社会上每一份先进的生产要素的功能。在你们经营企业过程当中,拥有的创新保障是什么?觉得还缺什么?

  姚力军:我到余姚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我很感谢浙江,浙江很包容。2018年,我光荣入选了浙商榜单。我觉得浙江成就了我的事业,如果把我从余姚拔出来,可能上面还沾着姚江的水、河姆渡的泥。浙商精神培养了我和江丰电子的团队。现在,我们的团队加入了德国人、美国人、新加坡人、菲律宾人,包容精神踏出浙江走向世界。

  方毅:其实,浙大20年前就办了一个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2019年是杭州大学生创业联盟成立的十周年。只有这样深耕创新创业之后,像种树一样,才能形成生态环境。面向未来开放式的创新,应该给创业者搭建一个更具有活力的试错平台,浙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

  周文莉:我觉得在创业过程中,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企业受到政府支持和各种政策扶持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企业决策者的魄力和眼光对初创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杭州迈迪科科技有限公司创立初期决定走健康产业这条路,是杭州锦江集团做的决定。锦江集团在上世纪80年代创业,历经了三次产业调整,投资了很多领域,如环保能源、有色金属和化工等方面。锦江集团的决策中,认为健康领域大有可为,大力支持迈迪科,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主持人:希望在创新的道路上面,追赶的人不要放弃,并驾的人要摒住气,领跑的人千万不要松懈。因为现实告诉我们,创新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奔跑,要以热血和汗水铺路,以勇气和智慧为帆。各位奔跑的企业家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根据2019年第一期“企业创新大家谈”速记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