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16).jpg

南仁东:不忘初心 逐梦“天眼”

科普中国网 2019-01-17 作者:詹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2015 年,70 岁的南仁东罹患肺癌。做完手术,家人让他住在郊区的一个小院,希望他能过过养花遛狗的日子,修养身体。但南仁东却闷闷不乐。秋日的一天,阳光很好,南仁东的学生、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苏彦去看望他,宽慰他说:“您终于可以过清闲日子了。”往日里健谈的南仁东却呆坐着不吱声,过了半晌,说:“像坐牢一样。”

  同事们都说,FAST 是南仁东用生命换来的。长时间的巨大压力,压垮了身体的免疫系统,令南仁东原本健壮的身体不堪重负。

  “南仁东不只是个天文学家,他还精通岩土、焊接、机械、工程管理。”在国家天文台 FAST 工程副经理、办公室主任张蜀新眼里,南仁东是个天文学家,但为了 FAST,他把自己练成了通才,他说:“拿起电焊能焊得有模有样,给机械专家提问题也总在点子上。”

  从 FAST 开始至去世,南仁东一直任首席科学家,通过国内外同行间的合作,主持编写了 FAST 立项建议书,确定了中性氢、脉冲星、分子谱线、VLBI 和地外智慧文明搜寻等五大科学内容。其中,中性氢与脉冲星巡视被国际天文界评审为 FAST 两个最高优先级科学目标。

  2012 年,国家“973 计划”FAST 项目正式启动,作为资深咨询专家,南仁东指导该项目“射电波段的前沿天体物理课题及 FAST 早期科学研究”的立项及组织实施;确立了 FAST 实现世界首个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的原创科学策略;提出了调试阶段全波段监测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优先观测计划;建议了用于望远镜调整期及早期试观测的单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机,前者已投入试观测。

  如今,在贵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银色的“中国天眼”仍在探视宇宙,但南仁东离去了,在他的办公室里,时间永远停住了脚步。这位罹患癌症仍坚守岗位的中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倒在了“中国天眼”建成而尚未正式启用的时刻。时年 72 岁的南仁东,生命在欣慰与遗憾中戛然而止,留在中国大地上的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2017 年 11 月 17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中写道:“南仁东是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天眼’巨匠,他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精彩的科学人生,鲜明体现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真诚质朴、精益求精的杰出品格。”

  就是这样一位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却不希望别人记得他,不愿意在身后事上惊动太多人。“我特别不希望别人记住我。”他曾和家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行了,我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你们看见我。”他曾对学生们这样说过。如今,这个洒脱的老爷子独自驾鹤西去,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他的夫人郭嘉珍女士在南仁东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时,在写给国家天文台的短信中讲道:“我的先生南仁东一定不曾奢望会得到这样一份至高的荣誉称号。他就是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普通一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不曾有过任何豪言壮语、宏图大志……是无数科技泰斗教育和影响了他,给予他渊博的学识,铸就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他就是您的邻居、朋友或同事。他身体力行的不过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在世界科技创新体系中,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科学研究的形态就告别单枪匹马、手工作坊式的形态,而进入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大科学新阶段,科技发达国家纷纷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整合全球资源。面对如此形势,南仁东作为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时代楷模,以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筑造了中国的大科学工程—“中国天眼”,以生命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对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爱,诠释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所说的“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本文摘自《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榜样篇)》,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