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浪潮助力科幻文学

大洋网 2016-12-26

  蔡必贵,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于腾讯。热爱跑步、单麦威士忌、写故事。文字风格多变,奇诡飘逸,已出版小说多部,曾用名“兔子跳铃铛”创作《短信:我身边的恐怖经历》在天涯文学引发了巨大轰动。现尝试创作“惊悚+科幻”题材,《超脑:地库》一经出手,即引起轰动。作为科幻文学的新作者,他的目标是倪匡的卫斯理系列。

  写惊悚小说写到毛骨悚然

  蔡必贵眉清目秀,是那种典型的斯文理工男。平时喜欢健身,故而身材保持也不错。儿时经历过断手,游泳差点淹死,这些倒霉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有一天,他开始写作。写作的初衷就是觉得“在座的写得都不错,但我能写更厉害的”。“结果写出来一看并没有很厉害。”但从此,更加有了写作的心,在这条路上孜孜不倦,甘之如饴。

  新作《超脑:地库》讲述了一个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游戏公司金牌策划人水哥三年前突然辞职,从此成天四处游荡不说,更染上一个怪癖——背着一个大背包,从不让别人坐到他的右边。为了解开这个秘密,几个损友趁和水哥一起外出旅游的机会,逼迫他“就范”。被逼到墙角的水哥没有办法,只好向朋友们讲述了自己三年前在地下停车库的诡异经历——凌晨,加完班的水哥乘电梯下到停车库,随即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地面。整个地库变成了一个时空牢笼,时间停顿,空间变异,和水哥同样困在地库的伙伴们在地面时却有着不同的时间线。更要命的是,这个封闭的牢笼似乎有着智慧,用一连串神秘的指引将他们推向更加未知的深渊。一干人等拼尽全力寻找逃离的方法,而水哥跋涉在生死边缘,忽然感觉到脑中有什么枷锁打开了……

  写这个故事写得很嗨,虽然不至于吓到自己,但蔡必贵坦言自己“有几次夜里写到毛骨悚然,然后就开心地意识到:这个情节好棒。”

  “科幻文学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中国科幻文学扛鼎之人刘慈欣曾直言,得奖最明显的效应是会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向英语世界输出,但对于国内本土科幻文学的推动,力量实在很有限。相对于乡土文学、青春文学、都市文学等来说,科幻文学显得特别高冷,门槛也比较高,需要以科学为前提和基础,不管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硬科幻文学,还是以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为主的软科幻文学,都必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所以,即使很多人对写科幻文学有兴趣,也未必敢于尝试“啃”这块“硬骨头”。对此,蔡必贵谦虚地表态说:“对于科幻文学,我是个新来者,不敢妄论。但正如大刘老师所说,个别奖项确实无法改变中国科幻文学现在比较尴尬的现状。严格来说,我和许多作者写的东西可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文学。”当然,这是以刘慈欣为标杆而言。毕竟,像刘慈欣这样多年来远离喧嚣默默构筑自己心中的科幻之梦的人是少数,而更多的涉足科幻文学的创作者,比如蔡必贵,和时代贴得更紧,他对此也充满信心:“这两年IP的浪潮,以及市场对不同题材作品的需求变多,提供了科幻作者们更友好的生存环境,更好的变现能力,那么也许在不久的未来,科幻文学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事情。”

  对话蔡必贵:

  喜欢观察身边人

  广州日报: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的?

  蔡必贵:其实我写作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有时没事干的时候上网看各种小说,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作品,但往往开始都很好,后来却有些虎头蛇尾,我觉得有点可惜,看多了,就觉得自己也能写。于是,就这样开始了写作生涯。第一部作品《短信:我身边的恐怖经历》发表后读者还很喜欢,这样我就有信心了。

  广州日报:你会把身边的朋友写进小说里吗?

  蔡必贵:我平时非常喜欢观察别人,喜欢把人分解成素材写到小说里。我作品里的很多人物都有我朋友的投影。在坐车时,我也喜欢观察身旁的一些人,会去注意他们的言行,揣测他的经历和职业什么的,我觉得这对我写作也有好处。

  广州日报:《超脑:地库》是要写一个系列吗?时空牢笼的想法颇有意思,如何想到这个点的?

  蔡必贵:现在的计划是写一个20册以上的大系列,对标作品是倪匡的卫斯理系列,为了这个系列,我可能会拿出几年的时间专心创作吧。我觉得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时空穿越的故事,但大部分都是以穿越者的视角写,我就想写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接触一个时空穿越者,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在固定的一个月里来回穿越,会给故事增添更多吸引力。

  广州日报:科幻小说需要扎实的理科知识背景和严密的逻辑,惊悚也需要烧脑。你如何做到“惊悚+科幻”的?

  蔡必贵:这两者并不矛盾,惊悚是风格和情节,科幻是解释问题的世界观。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还没有写不下去的时候,有时会纠结A、B、C三个方案,怎么写才会更好。

  广州日报:希望您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吗?

  蔡必贵:当然希望。实际上《超脑》系列已经有一部大电影,一部网剧在前期制作中,未来两年内会上映,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鞭策和鼓励,我会继续努力让广大的读者看到新的作品。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洋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