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之鉴 保护与发展并重

新华网 2017-08-03

  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 中国的地形图上,一条高耸挺拔的山脉横亘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之间,俯视着河西走廊,她和她的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绿洲共同构成了阻隔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南侵的防线,也是拱卫青藏高原乃至“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安全的屏障,她就是河西走廊的“母亲山”祁连山。长期以来,开山挖矿、截流发电、过度放牧……一系列过度的人类活动让“母亲山”伤痕累累。

  不可替代的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是甘肃河西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山地自然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且带谱完整,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早在1988年就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提到,祁连山河流水系发育良好,形成了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水系56条内陆河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祁连山山川壮丽,有雪山、冰川、深谷、奇石等地景,有河流、瀑布、湖泊、沼泽等水景,有森林、草原、冰川、湿地、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祁连山还是我国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分布有高等植物95科451属1311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裸果木、星叶草、延龄草等十多种;陆生脊椎动物有28目63科28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藏野驴、白唇鹿、野牦牛等53种。

  王智表示,“如果没有祁连山,内蒙古高原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直逼青藏高原。祁连山的高山冰川和山区降雨行成了一条条河流,养育了河西走廊,孕育了丝绸之路,是西北地区不可替代的生态安全屏障。”

  对自然保护区的盲目开发加剧了“生境破碎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能源、资源、交通、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日益增多,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

  王智指出,少数地区盲目开发,未经科学论证和依法审批擅自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项目建设,蚕食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剧了生境破碎化,降低了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近期,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的情况就是典型案例。

  王智说,过度开发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以及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对自然保护区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一些地方在保护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少数地方甚至在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修建旅游设施并开展旅游,使得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退化。

  据环境保护部调查,“轻保护、重开发”的问题在全国许多自然保护区都不同程度存在。涉及保护区的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农业生产、资源采集以及旅游活动等,成为影响自然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王智在采访中表示,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生态旅游、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内经济建设及居民生产生活等工作,在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同时世界各国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关系协调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对于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法律保障,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世界各国都推出了相关法律,为本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是土地和自然资源权属清晰。大部分国家公园的土地都是国有或中央政府所有,即使含有私有土地也要通过赎买、捐赠、补偿协议等形式实现国有化或用途管制,避免保护区内重要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三是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国际上对国家公园的开发利用采取特许经营的机制。开发强度、范围、方式和时限要完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个绿色的家园,要靠人人呵护和努力。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50个,保护区总面积 14733万公顷,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维护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对保护我国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之路。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新华网 [责任编辑: 刘梦遥]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