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虽古,也入寻常百姓家

光明网-经济频道 2017-06-27

  光明网讯(特约记者 李红)6月3日下午,阳光清冽,微风轻拂,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化寺的一处寺院内,一位面色红润、颇具仙风道骨的老先生正一面弹奏古琴,一面抚琴而歌,古琴泛音的轻灵清越,散音的沉着浑厚,按音的或舒缓或激越或凝重,缭绕而去,仿佛遥远至时间深处……不仅吸引了现场的学员,网络直播中围观的网友们也听得如痴如醉,纷纷直呼“天籁之音”。

古琴虽古,也入寻常百姓家

  学员现场展示古琴弹奏艺术。赵艳艳 摄/光明图片

  这是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斗鱼直播等联合主办的“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之古琴,这也是中央媒体联合直播平台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直播形式进行广泛传播。通过创新的直播形式,吸引更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关注我国璨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活”在大众身边。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网络直播中的这位老先生便是古琴传承人之一、著名古琴艺术家、音乐教育家杨青。

  杨青多年来积极开展古琴传承活动,致力于传统文化遗产的推广与普及,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古琴学生,开创了当代少儿古琴教学之先河,让古琴文化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古琴虽古,也入寻常百姓家

  杨青老师在现场授课。赵艳艳 摄/光明图片

困境:千年古琴谁来拨

  古琴,作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以及审美趣味的一门乐器,它有着几乎和中华文明史一样长的悠久历史,它曾有着“户户必有,人人会弹”的辉煌,也曾遭遇“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尴尬之境。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有文字可考已有着4千年以上历史,是汉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初为5弦,后传说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加一根弦,始定为7弦。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现存琴曲3千余首。

  在很多人眼里,古琴因其厚重的文化内涵而多少有些神秘色彩,影视剧中常是帝王将相或文人名士才通晓古琴。说起古琴的乐曲,《阳春》、《白雪》无疑是流传最广的。也正因为她的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使得很多人对古琴望而却步。

  1975年,身为琵琶演奏家的杨青在一次演出中听到了优雅的古琴音乐,便被深深吸引。那次演出后,杨青开始学习古琴,从此,古琴成为他一生的事业。杨青说,古琴并非传说中那样神秘。在技术上,古琴是弹拨乐器中最简单的,弹拨技术很容易掌握。而真正难倒今人的是古琴文化,即“意境”,它的书籍、曲谱太多,“古代有很多弹古琴的人会写一些美学、意象上的感悟,技术熟练以后弹曲还得能表达出意韵,通过琴曲表达内心世界与对人生、自然、琴道的感悟。所以琴学很深,深到可能你一辈子都悟不透,古琴就难在这儿。”

  古琴“难”还难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期,会制作古琴的人很少。“但一张明代老琴就得值一百多万,谁能弹得起?”杨青说。而现在,随着古琴制作工艺发展,万元左右就能有张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好琴,古琴艺术逐渐恢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古琴。也有很多古琴演奏家登台演出、讲座,

  由于古琴的音量小,不适合彼时专业文艺演出,古琴一直深藏高阁,知道和学习的人并不多。而在2001年成立了“中国琴会”这个学术团体后,古琴才加快走出书斋和小范围的雅集,走进各大音乐厅和艺术盛会。古琴有了全国的学术活动,甚至有比赛,有考级,有各种各样的大型演出。2003年,古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渐得到重视。

  传承:选择古琴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尽管古琴已经申遗成功十多年,古琴的发展和现状还是令人堪忧。目前少儿钢琴、少儿古筝热遍全国,但学古琴的人却不多,作为“国琴”的古琴被视为高不可攀的艺术而被冷落在一旁。国人中分不清古琴、古筝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一部分声音就是在宣称:古琴是属于小众、属于高端的,太多人的接触只能是对这一古老文明的打扰和侵犯。

古琴虽古,也入寻常百姓家

  杨青老师在直播中。赵艳艳 摄/光明图片

  对此,杨青认为,古琴不该论作属于大众还是小众,它属于喜欢它的人。很多人是因为没有直接接触到古琴,所以把古琴想像很有距离感。但是在古代,古琴也是很普及的,很多人就是年幼开始习琴。实际上,古琴是个离我们很近的乐器,弹古琴会让你姿态优雅、心态宁静。静而幽的古琴特别适合调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闹中取静,它会让你的内心安宁,在虚静中体会生命的力量感。”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学习古琴,杨青开班授课,教授弟子,倡导以古琴接近国学,以琴声宁静内心。过去有个说法“非成年不能学琴”,这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少儿群体接触这一古老乐器的机会。但是杨青认为,中国人急需恢复礼乐,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遗产,在新一轮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中迎来了传承良机。如何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孩子们的世界观,在当前的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从2000年起,北京第一个古琴少儿班成立,孩子们就此成为了杨青首要付出心力的对象。“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传承方法尤为重要。”杨青说,教学中不要让孩子有过重的心理压力,甩开紧张的学习气氛,孩子们的进益反而愈发明显快速了。让孩子感觉到,习琴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课余的游戏,是与伙伴的交流。正是由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以及科学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杨青教出的孩子们,演奏精、技法准、水平高、心态稳。他们屡屡在全国大赛中摘得桂冠,令很多琴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和学者们惊叹不已。

  如今,杨青的弟子中,从几岁的幼儿到70多岁的老者,包括各个年龄段。不迷信古琴,是杨青重要的教学理论。古琴是崇高的,却不该被神秘化、玄虚化,古琴并非高不可攀,反而应当服务众生。杨青形象地比喻:“古琴这个乐器会有语言,会和你对话,表达心声,弹琴时像和祖先对话。”

  他认为,选择古琴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在校园还是在异国他乡,当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工作的时候,有一张琴就不会绝望。音乐是最忠实的伴侣,就像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时弹奏《凤求凰》,伯牙找不到知音时弹《高山》、《流水》,子期听懂了——琴能表达我们想表达却不好表达的情感。所以古琴,完全可以让每一个学习者,无论是成人还是少儿,都理解并接受。

  发展:坚守与变化掌握平衡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杨青表示,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年轻人推崇西方文化,喜欢迪斯科、爵士乐,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回归古典音乐。如今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传统文化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古琴姓古,坚守传统文化的同时,怎样使其发展,不断保持其生命力呢?杨青认为,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求得生存的。古琴也是一样,三千多年来,无论是琴曲、琴谱还是琴的本身,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传承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中进行的。事实上,如果你不变,很多东西就传不下去。在中国,箜篌失传了,瑟失传了,失传的乐种很多,因为它不适合社会需要。古琴如果没有历代的发展,也不会延续到现在。

  现场网络直播中,杨青不仅弹奏了《广陵散》等古琴名曲,还弹奏了《祝你生日快乐》、还有大家熟知的《菊花台》、《青花瓷》等等。杨青曾出过一本书《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三十首》,“这样的方式大家更能接受,我还用古琴弹《小燕子》,孩子们就特别喜欢,还会和着琴声唱起来,这也是很好的普及。”杨青说。

  但是,有人也会质疑,过于让古琴通俗化会不会让古琴在发展中失去它本身的雅韵?

  杨青说:“雅归雅,俗归俗,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那么多乐器,为什么有人选择古琴,既然喜欢古琴这种味道,你想把它变味,他就会不支持你,所以我认为古琴这个土壤传承了这么多年,它一定是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发展下去。”

  伯牙、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的琴音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大量诗词文赋中不乏中国古琴的身影。从《诗经》、《史记》直至唐诗宋词、古典文学名著、戏文、绘画、瓷器,古琴题材大量出现。杨青还将古琴音乐与国学经典结合在一起,编著《琴诵诗经》和《礼乐三十课》,“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学习古琴,浅尝辄止有些可惜,古琴值得精学、深学。”

  在杨青看来,古琴是寂静的艺术,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喧嚣时代,人们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身心疾患者与日俱增,多听一些古琴音乐便多了一份宁静,多一人学琴,便多了一个知音,好似红尘浊浪中多了一股纯澈的清流。这就是古琴的魅力,这就是古琴能与时代产生的共鸣。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网-经济频道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