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5956441019284920.jpg

《革命与霓裳》:衣服是一种语言

深圳特区报 2016-12-16 作者:文/张书翠

  《革命与霓裳》,汤晓燕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

  服饰的变迁史,不仅是审美趣味,还是社会观念的投影,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女性服饰的考察,揭示了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符号象征的意义。

  曾记得,张爱玲说过,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而对于法国大革命时代女性服装也同样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历史学者汤晓燕著的《革命与霓裳》,切入点新颖,是以“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为研究对象,巧妙融合了服装文化史、女性史和大革命史,并且汇聚了近百幅珍贵图片,带读者一起领略革命与霓裳之间的精彩故事。整本书主要分三部分,讲述法国18世纪大革命前夕、革命高潮时期、革命退潮时期女性服装的嬗变,从而折射出政治变化及社会变迁,通过历史的推进和演化,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历程。

  法国是时尚和浪漫之都,而法国服饰无疑就是时尚与优雅的代名词。凡尔赛引领着最新的服饰风尚,宫廷贵妇梳着高耸的发饰,穿着花边累累的长裙,显得那么雍容华贵。然而贵族等级中的女性无节制追求奢侈,却遭到了各个阶层的攻击,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时尚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用华丽的服装来树立自身权威,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任人摆布。最鲜明的例子是王后那标志性的高耸的发型。这种发型的特点是在头发中加入大量假发,由此可以将发髻竖得极高,夸张到有时候面孔正好处在整个人的中间位置。王后的新发明很快令巴黎女性趋之如鹜,即便它们的价格贵得离谱。针对王后的挥霍无度,王后及整个王室被政治冠以奢靡和谋权的罪名。从侧面说明了这个等级社会的根基摇摇欲坠,因为森严的等级区隔已经越来越模糊,用以区别自身与他者的手段唯有浮于表面的服饰。

  玛丽·安托瓦内特(图源于网络)

  本书最大特色除了在于讨论女性在日常服饰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还在于特殊时期的特殊服装。例如,革命时代女性装男装或者佩戴装饰物;在革命庆典的时候,女性身穿统一服装,这都与社会政治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联,呈现清晰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表现出革命中的法国女性的诉求。值得佩服法国女性的是,纵然在革命严峻的时刻,都没有放弃对时尚的爱好。普通的资产阶级家庭仍然要去剧院看戏准备美丽的服装,而三色徽是绝好的例证,时髦的女性以三色徽点缀自己。同时三色徽代表希望,这种符号具有审美意义,更具有政治意味,代表着爱国、统一和自由,革命的热情通过三色徽表现出来。在各大庆典或者仪式上,女性穿白色衣裙,象征着纯洁、德行和自然之美,因为与自然最契合的服装应该是简单而且清淡的。

  革命后,巴黎出现了一股新的女性服装风潮。女性穿着薄如纱翼的高腰连衣裙,而在革命平息、社会待兴的历史夹缝中,一群身着半透明衣物的“绝美女人”撩动了社会脆弱的神经,但她们的出现仅是一场闹剧,轻薄的服饰只是情感被压抑的表达,在短暂的释放之后,优雅、简洁的服饰重归人们的生活。女士用各种精致面料、精美花纹或者凸现女性曲线的款式展示自身的美丽及社会地位,很好诠释时尚的随心所欲和日益浓厚的“女人味”,借助外在服装体现人们对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精神状态热情饱满等内在东西。

  服饰的变迁史,不仅是审美趣味,还是社会观念的投影,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女性服饰的考察,揭示了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符号象征的意义。将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连缀成线,仿佛进入一条通往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那些已然褪色的服饰,承载的不仅是霓裳羽衣曲,更是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记忆。(文/张书翠)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深圳特区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