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深潜日记:“蛟龙”号在“马沟”下潜的难忘记忆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7-11-14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2日电 题:“蛟龙”深潜日记:“蛟龙”号在“马沟”下潜的难忘记忆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6月2日,离开“马沟”前往雅浦海沟途中,雨。

  “蛟龙”号6月1日完成今年马里亚纳海沟最后一潜。从5年前第一次深潜“马沟”,“蛟龙”号已经在这里下潜20次。每一次有每一次的精彩,记者现场采访相关人员,观看从深海带回的视频资料,这样几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与第八次

  潜航员唐嘉陵对2012年海试时“蛟龙”号第一次在“马沟”坐底记忆犹新。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世界最深处下潜。几天前“蛟龙”号首次在这里下潜时并没有坐底。这次到达6965米看到的海底世界,唐嘉陵的感觉是“荒芜和贫瘠”,没有看到自己想象中的生物,“我到达了一个非常遥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

  唐嘉陵说,能够在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是他成为潜航员以来的一个梦想,而“蛟龙”号让他圆了梦。

  “马里亚纳海沟见证了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进步和深渊科学的发展。搭载科学家下潜,对深渊科学研究带来帮助,充分体现了‘蛟龙’号的价值。”唐嘉陵说。

  最深潜与最浅潜

  潜航员傅文韬比较幸运,第一次深潜“马沟”,就看到了一个神奇的深海世界。

  “抵达海底第一个惊喜,就是看到了底栖动物爬行的痕迹。随后,看到海底不时有海参和虾出现,那次还从海底带回了海参样品。”在“马沟”已经深潜了10次的傅文韬说,记忆最深的还是海试时到达水下7062米的那次。“毕竟那是全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到达的最深纪录,是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骄傲。”

  今年“马沟”第一潜是个工程潜次,也是所有20潜次中最浅的一潜,新华社记者搭乘“蛟龙”号到达4811米海底。令记者好奇的是,海底竟然有很多发光的动物,不时有“雪花”飘过。科学家说,动物发光或有助于找到食物,或用来吸引配偶,或用于防卫敌人。而海底不时飘过的“雪花”,则是浮游生物的絮状物、生物尸体的碎屑或生物排泄的粪便,在潜水器灯光照射下,反射出白光,同时光在水中的折射作用,使得悬浮物看上去更大,因而看起来像漫天的雪花。

  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海底动物世界:跳舞的海参、亭亭玉立的海绵、旁若无人游着的鱼虾、趴在石头上的神奇蛇尾、形状多样的海星……

  让记者吃惊的,则是一处处林立的海底岩石,看上去坚硬无比、气势磅礴,但在“蛟龙”号的机械手面前,却像豆腐一样软弱,一抓就碎。原来它们虽然是玄武岩,但长时间被海水侵蚀,经过长年累月的蚀变而成这样。

  海底捞与泥火山

  在6300米深的海底,今年“马沟”第2潜成功回收了1年前布放的Gas-tight采水器(气密性保压序列采水器)。这体现了载人潜水器的独特优势,依靠潜航员的精湛驾驶技术,“蛟龙”号成功回收采水器,是人和机器成功结合的典范。

  这次回收,让主驾驶傅文韬感到欣慰,也让来自设计研制“蛟龙”号的总体单位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的程斐研究员感到高兴。

  “这充分验证了‘蛟龙’号在大深度下的定点作业和搜寻能力,彰显了‘蛟龙’号在国际深海调查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程斐说。

  当2016年“蛟龙”号第9潜布放重量仅几十公斤的采水器,拟于第10潜回收时,受台风生成影响,第10潜被迫取消。如今,“蛟龙”号让大海捞针的故事变为现实。

  在海底发现泥火山,则让下潜科学家彭晓彤感到振奋。2016年第1、第2潜在海沟南坡5000多米的海底发现泥火山现象,2017年第2、第4潜又在海沟南坡6000多米海底,发现了两处新的麻坑发育点。

  “这些发现对我们研究海洋最深处发生的底部释气与化能生命过程有重要意义,表明海底释气现象有可能广泛分布于海沟南坡。”彭晓彤说。

  作为2016年、2017年马里亚纳海沟航段的现场总指挥,邬长斌对“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的表现感到满意。

  “蛟龙”号在“马沟”的20次下潜,海试阶段6次、试验性应用阶段14次,超过6000米深度16次,超过6500米深度12次,是世界上在“马沟”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

  “这些下潜验证了‘蛟龙’号系统设计的先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深渊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深渊前沿科学研究进步和发展。”邬长斌说。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刘诗平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