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坚守23年 用心血铸造“天眼”

贵州日报 2017-09-18

  南仁东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射电天体物理与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相关领域研究。

  1984年开始,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当时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建立国内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上世纪80年代国内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1994年开始,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启动贵州选址。之后,历经千辛万苦,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

  曾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的SETI委员会SOC委员、国际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分部副主席、国家无线电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分部主席等职务。

  人物档案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公布了2016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今年9月在贵州平塘正式落成启用的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SAT),名列其中。

  从提出设想,到规划立项、选址踏勘,再到建设及至落成,23年,有一个关键人物从未离开。

  他就是南仁东,FAST项目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唇上留着一撮小胡子,年轻时很会打扮,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艺术家。

  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对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提出:“咱们也建一个吧。”

  彼时,南仁东已在国际天文专业领域小有声名。1990年,他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一天的薪水相当于国内一年。北京天文台需要他,他就回来了。

  万事开头难。1994年4月,FAST选址工作启动,南仁东和他的同事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预研究工作。

  有一天,50多岁的南仁东带着一帮人从克度镇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了“大窝凼”,四周的青山抱着一片洼地,12户65口人居住在这个不通电的封闭世界里。最后,南仁东站在窝凼中间,兴奋地说:“这里好圆!”

  在走遍和对比了上百个“窝凼”之后,南仁东和他的团队决定将这里作为FAST的家。

  其间,南仁东还在全世界奔波,逢人就“推销”该项目。他曾自嘲地说:“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

  初期勘探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回归原位,只有南仁东不停地跑。为了寻求技术上的合作,项目立项申请书上最后出现了20多个合作单位。 

  2005年11月,FAST申请立项;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

  开工那天,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南仁东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也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台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性格——对工作“好强”、道德要求高,FAST评审会的钱从来不拿。多年来,他还在贵州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孩子。

  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南仁东有些完美主义,什么都想做到最顶尖。他30岁的时候,有连续七天七夜不合眼编程的记录。“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个人”,姜鹏说:“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

  项目立项后,南仁东变得更加忙碌。他参与到FAST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参加每一次会议,成员在作决定之前都要来听听他的意见。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提出想法到项目落成的23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23年的风雨兼程,成就了FAST,也改变了南仁东。曾经嗓音洪亮的他,现在已明显感觉中气不足,曾翻越过无数崇山峻岭的双脚也变得蹒跚而迟缓。

  今年9月25日,“超级天眼”FAST项目落成启用。尽管身体不适,但南仁东仍然克服困难从北京赶来参加当天的仪式,亲眼看着他倾注毕生心血的这个“孩子”上路。

  不过,只要提起FAST,南仁东仍旧热度不减。他说:“下一步的任务是如何使用好这个科学利器,使得它有产出,回馈国家和公众,也欢迎更多的人来大窝凼看看”。

  多年前,南仁东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时说道:“当我们仰望上苍的时候,我们的天性经常会发问这样三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否孤独?就是地球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文明社会。”

  由他主持完成的FAST,未来可能会给出答案。

  短评:

  科学家的滚烫魂魄

  毫无疑问,FAST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装置。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很多领先的参数、庞大的外形上,更重要的是其中凝聚了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科学家滚烫的魂魄。

  科学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创新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征。中国射电天文要领跑世界,必须建造大科学工程。从提出设想后,南仁东就和无数的科技工作者一起,全身心投入这个“国之重器”的设计和建造中。正是因为这种勇争一流、勇攀科学高峰的不服输精神,FAST才得以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科学装置有国界,但科学应无国界。对未知宇宙的探索,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携起手来。所以,FAST不仅属于贵州、属于中国,还属于全世界。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否孤独?就是地球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文明社会?”这或许就是南仁东和FAST的另一重“魂魄”——孜孜以求,无穷无尽地探索未知。

  (记者:陈玉祥 见习生:曾帅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贵州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