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征

蝌蚪五线谱 2016-05-17

  俗话说,“春困秋乏。”人在春天似乎特别容易感到疲劳。大部分时候,疲劳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看作为身体的一种预警机制——“劳动强度太大啦,适应不了啦,适当休息一下吧”。如果疲劳状态长期持续,或者反复发作,那么,你就需要去医院看看了——你有可能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eFatigueSyndrome,CFS)是一种颇为复杂的疾病,以严重、长期的疲劳为典型特征,还可能有头痛、低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其病因尚不明确,有多种假说。

  笔者支持“免疫说”,患者因为感染、过敏等原因,出现免疫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有学者曾报道,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存在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减少或活性降低,似乎可看作“免疫说”的证据。[1]

  此外还有“内分泌说”,认为长期、严重的社会压力使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分泌系统”出现异常。国外的几次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多发于30~50岁,女性比男性多见,而且“偏爱”高收入人群,比如科研人员、教师、医生、护士、飞行员等。考虑到这些人恰是社会压力的主要承受者,“内分泌说”也是一种合理的假说。[2]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制定了慢性疲劳综合征最早的诊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加以修订,至今仍被认为是该病诊断的黄金标准。

  根据这套标准,患者必须出现严重疲劳,持续半年以上;至少具有低热、非渗出性咽喉炎、咽喉部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中的两项;广泛的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发热、咽喉痛、颈部或腋窝淋巴结疼痛,肌肉无力,轻度劳动后持续2~4小时以上的倦怠感,精神神经症状(如易激动,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困难、抑郁等)睡眠障碍,突然发生的疲劳感等,症状为临床表现中的8项;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其他原因,才可以被确诊为慢性疲劳综合征。[3]

  在治疗上,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原则上,鼓励多休息、健康饮食。如果患者有严重头痛或失眠,医生可以适当提供对症治疗的药物。

  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需要广泛、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人而言,首先要对疾病树立正确的认知,既不可讳疾忌医,也不要觉得患病的家人、朋友、同事是在“没病装病”。其次,一旦怀疑自己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切不可自我诊断,很多疾病都可以表现为长期疲劳,必须要去医院听取专业意见。

责任编辑:李阳阳

上一篇:“万能血”

下一篇:人造活皮肤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