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藏族人适应高原的基因秘密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7-12-18

  中国和澳大利亚研究机构3日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更多基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平原上的40%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平原地区高出约30%,再加上气候寒冷干燥,食物资源匮乏,因此被称为“生命禁区”。先前研究发现,EPAS1和EGLN1基因的变异会阻止藏族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从而降低了高原疾病发生的风险。

  为进一步探究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原因,中国温州医科大学的瞿佳、吕帆、金子兵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杨剑等人合作,对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人群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遗传学研究。

  研究人员在比较3000多个藏族个体和2000多个平原汉族个体的基因组后发现,MTHFR、RAP1A、NEK7、ADH7、FGF10、HLA-DQB1与HCAR2这7个基因在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方面发挥了作用。

  例如,MTHFR变异会提高藏族人体内的叶酸含量。由于高紫外线会破坏叶酸,MTHFR变异可能是藏族人适应高原地区高紫外线的结果。研究人员表示,新发现的这些基因对理解高原适应的遗传机制有重要意义。

  研究还发现,藏族与彝族、纳西族及土族的遗传关系最近,而这些民族的人群大部分分布在青藏高原东侧,这进一步支持了藏族人群是从东部内陆向西迁移的假说。

  此外,研究借助大规模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推测藏族与汉族祖先“迁徙分开”是在4700多年前,这和最近的考古证据也吻合。

  报告作者之一、昆士兰大学杨剑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高原适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参与的基因应该很多。先前研究的样本量普遍较小,仅包含几十个或上百个个体,因而只能检测到一两个基因。本次研究采取了大样本的群体遗传学试验,大大提高了检测功效,但今后研究还需更大的样本量。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