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3).jpg

未来我国海洋卫星全球组网有何规划?

科技日报 2018-10-26 作者:陈瑜 付毅飞

  10月25日6时57分,海洋二号B星(HY-2B)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启世界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建设新征程。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了解到,HY-2B是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全球组网的首发星,其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正式进入业务运行阶段。

  与2011年发射的海洋二号2A星(HY-2A)相比,HY-2B有何不同使命?未来我国海洋卫星组网有何规划?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从试验业务星到业务星

  设计寿命为3年的HY-2A已是超期服役,运行7年来,以出色的在轨表现获得用户方的高度评价。

  一个典型例子是,2012年10月28日至30日,“桑迪”飓风横扫美国东部海岸。HY-2A在27日成功观测到该飓风及其移动方向,是当时全球唯一获取飓风期间风浪信息的卫星。

  “HY-2A是试验业务星,HY-2B则是业务星。”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张有广25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业务化运行前先发射一颗试验业务星,是国际惯例。

  试验业务星、业务星,二者最大的差别是后者进一步提高业务化程度,满足对卫星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需求。

  作为HY-2A卫星的后续业务星,HY-2B卫星完全继承了A星的成熟技术,为防护单粒子事件造成遥感观测数据缺失,对卫星平台和载荷关键元器件的原有设计进行了升级,具备了纠错检验能力和定时刷新功能,通过这些技术可确保卫星数据的稳定和连续。同时,载荷新增了在轨外定标工作模式,地面系统优化了数据处理算法,提高了数据处理精度,可为风暴潮、巨浪等海洋防灾减灾应用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数据源,还具备对全球船舶自动识别,以及接收、存贮和转发我国近海及其他海域浮标测量数据的能力。

  组网观测 接力赛跑提高数据时效性

  “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前一颗星20多天才能针对全球观测一次,无法满足我们海上运输、大洋渔场、海洋科考、海上安全等多方面要求。”五院海洋二号B星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说,“我们必须建立海洋观测网,提供快速、高精度的海洋环境数据。”

  张有广告诉记者,在HY-2B星之后,我国正在计划后续发射HY-2C和HY-2D卫星,希望通过三星组网观测,实现中尺度和亚中尺度海洋动力环境信息的获取,数据时效也从原来的24小时全球覆盖提高到6小时。

  张有广以常见的海洋自然灾害风暴潮为例,它主要由大风和高潮水位共同引起。如果仅靠气象卫星云图,虽然可以得到有关台风的重要信息,但得不到台风期间的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波浪变化的准确信息。海洋卫星搭载的微波散射计和雷达高度计可以获取这些信息,随着数据时效性的提升将大大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组网观测还能为制定渔业政策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40多个近海渔场由于过度捕捞而衰竭严重。通过海洋卫星提供的环境资料,可以对渔场资源潜力做出科学估算,进行大洋渔场的环境监测,判别大洋渔场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借助海洋卫星还能合理地选择养殖区,扩大可养面积的利用率和指导海洋养殖的合理布局,提高养殖的产量和防灾能力。(科技日报北京10月25日电)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