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11).jpg

古墓里的蛛丝马迹改写了历史

科技日报 2019-07-05 作者:唐婷

  火盆中的灰烬、陪葬陶器中的食物遗存、镶嵌骨雕的黏合剂……古墓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蛛丝马迹,却造就了考古学家很多重要的发现。

  近日,一个中外联合研究团队在《科学·进展》上联合发表文章称,通过对古墓火盆中的一些灰烬进行分析发现了大麻残留。“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燃烧大麻并用于精神层面活动的直接证据。”该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杨益民表示,包括这项研究在内,通过对考古现场有机残留物分析,能揭示许多仅凭肉眼无法了解到的重要信息。

  灰烬中“潜藏”的致幻剂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塔什库尔干地区发掘了一处距今约2500年的独特墓群——吉尔赞喀勒墓地,该遗址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与仪式性建构。

  出土遗物中以木质火坛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火坛内部有强烈灼烧痕迹,且放置有数量不等的卵石,卵石表面也有烧灼痕迹。为探究这些火坛内焚烧物的组成,杨益民团队对火坛残块及其内部烧石进行了有机物提取,并开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我们在绝大多数样品中检测到大麻的生物标记物,证明这些火坛内普遍焚烧过致幻植物——大麻。”杨益民介绍,这些样品中检测到的大麻素以大麻酚,即四氢大麻酚的降解产物为主,暗示原始植株是精神活性成分含量较高的大麻品种,应该是因具有较强的致幻效力而被用于仪式活动之中。

  残留物中找到我国最早面包

  民以食为天,考古发现中的食物遗存,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粮食作物和饮食文化的信息。然而,食物的主要组分为有机物,不利于保存,长期埋藏后往往降解殆尽。在考古发掘现场,很少能找到保存至今的古代食物遗存。

  幸运的是,我国新疆一些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一些食物遗存因此得以保存下来。杨益民指出,尽管发现的食物遗存早已面目全非,但通过化学分析,仍然可以知道它是由什么作物制成的,进而对其加工工艺进行分析。

  洋海墓地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滩,距今约两千至三千年,随葬器物以陶器和木器为主。在陪葬陶器中,留有一些食物残留物。研究人员通过红外分析,鉴定其为淀粉类物质,应为面食。进一步的淀粉粒和表皮横细胞分析表明,该面食遗存是由小麦和大麦经碾磨成粉混合后加工制作而成的熟食;断面较为致密,说明其未经发酵,和今天一种不发酵的面包类似。

  “这是迄今为止经过科技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利用小麦和大麦制作面食的证据,它将我国麦类面食历史追溯到距今2600—2900年前。”杨益民说。

  一抹颜色中发现古老“胶水”

  黏合剂的应用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它催生自复合工具,又有效地促进了复合工具的发展。所谓复合工具,是指由零件组合而成的工具。

  但和食物一样,黏合剂的主要组分为有机物,经长期埋藏,常常降解殆尽,很难对其进行科技分析。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干尸、动植物遗存及其他精美的随葬品。其中有一件法杖样品上镶嵌的骨雕脱落了,研究人员在沟槽底部看到了一些淡淡的黄色物质,取样分析后发现是牛胶。

  “这是迄今为止,经过科技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利用的黏合剂,它将我国动物胶利用的历史追溯到了约3500年前。”杨益民说。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