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古代是如何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8-03-05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赵序茅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动植物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生活的需求,还有了部分观赏的功能。最初的动物园雏形起源于古代国王、皇帝和王公贵族们的一种嗜好,从各地收集来的珍禽异兽圈在皇宫里供其玩赏,是人类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远在西周时,周武王破天荒地建立了“宫廷猎苑”,饲养动物以供观赏娱乐。

  无独有偶,英国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伦敦塔附近的护城河挖掘出几具动物骨骸,是13世纪时期狮子的骨骼。研究人员根据这些动物骨骸推断,早在中世纪英国皇家贵族就曾将狮子等动物关在伦敦塔内。

  19世纪初,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的扩张,人们开始考虑建设公园、保留绿地以满足休闲娱乐之需。由于对保护自然的关注和渴望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深入了解,动物和植物被一起放到公园里进行展出。动物园这个英文词“ZOO”,源于古希腊语的“ZOION”,意为“有生命东西”,进而发展成“ZOOLO-GY”,意思是研究有生命的东西。

  万牲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公共动物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由商部奏准,时称“农事试验场”,将清宫动物交场内豢养,故这座农事试验场又有“万牲园”之称。1907年7月19日,京师万牲园对外开放,最初的展品是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端方自德国购回的部分动物及全国各地抚督送献清朝政府的动物。万牲园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动物园的开端。

万牲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植物园的历史同样悠久。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扩建长安(今西安)上林苑时,栽植了远方所献珍贵果树、奇花、异草2000多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园雏形。宋代司马光所著《独乐园记》中提到的“采药圃”,记载了“诏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而揭之”。这和现代的药用植物园已经非常类似,也符合国际植物园协会早期定义“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其内的植物挂有标牌的园地”的植物园,遗憾地是它早已不复存在了。

  西方从公元 1世纪安东尼厄斯?卡斯特在罗马建立的花圃起,到文艺复兴后16~17世纪英国杰拉德在霍尔本城建立的植物园,也以药用植物为主要搜集内容。世界现存最早的植物园是意大利的帕多瓦植物园。意大利的帕多瓦药用植物园建于 1545 年,是至今尚存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

意大利帕多瓦药用植物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说到野生动物保护,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中国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伐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

  春秋时,《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更是残酷。《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秦代又以“严刑峻法”著称,让保护作用更具刚性。在《秦律十八种》中有一部《田律》,规定: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幼虫、鸟卵和幼鸟,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令。可以说,《田律》是我国最早的生态环境保护法。

田律(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汉代,有专门的关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法令。据《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夏六月,诏曰:‘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

  通过这条法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大批迁徙的五色鸟,不准坏鸟巢、掏鸟蛋,甚至飞石打鸟,规定得十分明确,便于执行。因此也可以说,这条法令是我国最早的保护鸟类的法令。由于汉政府保护得当,到了第二年春,大批鸟类又一次云集都城。

  唐朝时期,有利用动物的毛发装饰衣服的风气。唐玄宗于开元二年(714年)七月颁布《禁珠玉锦绣敕》,对一些奇装异服采取措施,能染色的,“听染为皂”,无益于时的,“并焚与殿前,用绝竞争”。从此采捕百色鸟兽之风渐息。

  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王者稽古临民,顺时布政,属阳春在候,品汇咸亨,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罝罘罗网,宜不出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鱼虫,弹射飞鸟。仍永为定式,每岁有司申明之。”这个禁令是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采捕的,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

  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其中规定“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并要求“州县吏严饬里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这一诏书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由此可见,一条法令被延续了200多年,表明了大宋的野保决心和力度。

  清朝顺治皇帝下令禁止广东采珠。康熙皇帝免去向皇宫供鹰的指标。《清实录》记载的雍正皇帝禁用象牙制品的事情。

  近代的动物保护法起源于欧洲。1822年,由爱尔兰政治家马丁说服英国议院通过了禁止残酷对待家畜的马丁法案。1934年3月通过的《普鲁士狩猎法》,其主要内容是严格禁止捕杀未成年的幼兽和怀孕的母兽,列出不许捕杀的各种动物和飞禽,并对狩猎的各种形式作了详尽的规定,这一法律一直保存到现在。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部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

  新时代,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1987 年生态学家叶谦吉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生成阶段新的组成要素。从中国的长江、黄河,到印度的恒河、埃及的尼罗河,跨过大洋到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可以说人类文明起源的地方,也有动植物的世界。物种的存在,早已超出单纯物种的意义,而转化为一种标尺,人类文明的尺度在于:人类与野生动植物的距离。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