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80后90后将实现长生不老?该期待还是该质疑?

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8-02-22

  本文专家:郭晓强,博士、生命科学领域科普作家

  本文审稿:李长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长生不老一直是一个焦点话题,一方面寄托了人类的理想,另一方面至今未有一人可摆脱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然而,这仍无法阻止永生这一梦想。

  

  近日,来自伊普斯威奇的工程师和发明家伊恩·皮尔森(Ian Pearson)博士表示,能够活到2050年的人可能永远不会面临死亡。

  

  他预测,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催生人赖以寄托自己意识的机器人。到2050年,人的寿命将超过肉身的限制。

  

  那么,长生不老这一目标在未来能否实现呢?难道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人类就能实现永生?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衰老:生命无法摆脱之痛

  衰老可看作是一种器官机能逐渐衰退,导致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多种退行性疾病,最终造成死亡。

  

  目前阻止这种状况发生的最大挑战在于对衰老发生的具体过程和机制几乎一无所知。

  尽管人类尝试了多种策略来减缓衰老,但实际效果都非常有限,就更不用说真正实现长生不老这一宏伟目标了。

  人工智能:克服衰老的新希望?

  人工智能是借助计算机工具来模拟人的智能活动,进一步将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过程。

  

  人工智能已在人体识别、智能控制、程序自动设计和自动规划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从而被给予了多种期望,抗衰老领域也不例外。

  传统抗衰老研究有多种策略,如干细胞联合基因工程,抗衰老激素等。

  这些方案最大效果也仅仅在于延缓衰老这一过程(目前看来效果也非常有限),而许多未来学家则认为人工智能具有阻止衰老发生的“神奇”魔力。

  

  生物老年学研究基金会董事扎沃洛科夫(Alex Zhavoronkov)对人工智能在抗衰老领域的前景给予极高评价。

  在他看来,应用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分析癌症和衰老过程极为复杂的调控网络,进而才有可能预防和治愈衰老相关疾病。

  扎沃洛科夫还认为借助人工智能有望建立一个全面、实时的健康检测系统。从而可在衰老早期及时启动有效干预措施,最大程度避免衰老对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一系列操作从近期看有望减缓衰老,长期而言有可能摆脱死亡命运。

  

  未来学家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则认为借助人工智能可将复杂云网络信息植入大脑,从而使大脑获得超能力,通过人工智能操作人类可极大延迟寿命并有望有朝一日实现永生。

  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人类复活计划首席执行官博卡内格拉(Josh Bocanegra)思想更为激进。

  他认为可以将大脑进行冷冻,借助人工智能对大脑思维和记忆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制备人工身体结构,并将大脑思维与机器机体实现完美整合,最终完成人的“重生”。 博卡内格拉还乐观估计这一计划有望在2045年左右实现。

  

  人工智能实现人类永生:奇迹or幻想?

  在许多未来学家眼中,长生不老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梦想,而是一个很快就可实现的目标。那么这一断言正确与否呢?

  根据以往经验来看,许多我们曾经无法想像的事情今天都已梦想成真,因此人工智能实现永生的想法更多在未来学家学界比较流行。

  

  然而,从现实性来讲,困难依然重重。因为人工智能操作对象为无生命的元器件,更多是模拟生命行为,这些行为与真实生理机能尚存在巨大差距。

  其实,未来学家描绘的画面仍然停留在幻想阶段,现阶段人工智能真实水平远远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短期内能否突破一系列瓶颈也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极低。

  

  人工智能:希望在远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为大家带来了畅想的翅膀,它对人类进步的推动意义毋容置疑,但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生不老愿望仍是未知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众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定将获得巨大回报。特别是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在解决众多健康问题(也包括衰老)方面必将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