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人工智能“浸入”绘画艺术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9-04-15 作者:付少飞

  “人工智能”这个词语在近些年被频繁提及。的确,人工智能无论是在医学领域展现出来的医学“天赋”,还是在中英翻译方面,实现人性化的质量和准确性,它都在用前所未有的方式,逐渐“浸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018年10月25日,在全球最为著名的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名字叫“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画作,最终以43.25万美元(人民币约301万元)的“天价”被拍卖,而这幅画当初的预售价格仅仅设定在7000到1万美元之间。很多人相信,这幅不是艺术家绘制的作品将和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和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一起载入艺术史册。

  画中,一位身穿黑色礼服的微胖男子,露出了白色的衣领,面部模糊不清,五官更是难以辨认。这幅画从构图角度来看,有些不规则,甚至有些怪异,画中主体人物的位置有些向左上角偏移,画布其他位置留有大片空白。在画作右下角有一个别样的签名,签名是一串长长的数学公式,这组公式其实就是创作时的实际算法。

  确切来说,这幅画来自巴黎的一个名为Obvious的艺术团体,由三个25岁的年轻人组成。他们为了让这幅画问世,将1.5万张来自十四至二十世纪的经典画像输入进软件,使得软件能够理解肖像画作的画法规则,然后使用谷歌公司研究员伊恩·古德费罗开发的“生成性对抗网络”(GAN)新算法,并为算法中增加了随机化模块,确保系统绘制出的每一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截至目前,Obvious团队已经制作出了11幅肖像画,这些画被统称为“贝拉米家族”,而《埃德蒙·贝拉米像》是这其中最新创作的一幅。

  说到底,人工智能绘画,其实是突破了人类自身的极限,从而让绘画分析进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视野中。任何科技的诞生,最终都要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打开绘画艺术的新领域,才是我们今后需要探索的重要命题。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