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复杂的小情绪,人工智能分得清吗?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2019-04-08 作者:见正文

  作者:Dr Rich Firth-Godbehere

  译者:郭怿暄

  编辑:大庆

  审核:Yuki

  早年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还仅仅存在于天马行空的科幻电影当中,如今它已在生活各处崭露头角——波士顿动力开发出了能跑能跳的机器人,Google开发的AlphaGo因战胜众多围棋高手而名声大噪,升级版AlphaGo Zero更是在不看任何棋谱、自我对弈40天后就超越了所有旧版本。如此“聪明”的AI在面对人类复杂多变的情绪时,是否也能准确辨认呢?

  

  AlphaGo Zero超越了所有旧版本

  不存在的“基本情绪”

  20世纪90年代初期,情绪科学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存在六种基本情绪:恐惧,伤心,愤怒,开心,惊讶和厌恶。世界上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这些情绪,并且可以清楚地分辨它们。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他还主张人类表情的意义是具有普遍性的,不会因为文化或者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头脑特工队》剧照

  基于艾克曼的模型,自体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莉莎·巴雷特(Lisa Barrett)针对情绪对人类自我感知的影响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却得不到设想的结果。经过实验对比和反复论证后,她终于发现艾克曼的模型是错的——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六种“基本情绪”,人类的情绪要远远复杂得多。

  如果艾克曼对于情绪的定义是错误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情绪呢?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关乎未来的核心问题——我们以后能制造出一个像人类一样感知情绪的AI吗?

  

  “情感”机器人Pepper。图片来源:Unsplash

  巴雷特的研究让我们看到:情绪不再是稳定的。就像我们即使穿越回古代,由于不同的生活和历史背景,也很难设身处地地想人所想。与此同时,情绪的普遍性也受到挑战——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WEIRDs”问题,即白人(White),受过教育的(Educated),来自于工业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民主(Democratic)的国家。这些都是典型北美或欧洲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真实写照,由于他们不仅是研究者,也是实验被试的主力军,因此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都存在偏见,也大大降低了人类表情、声音音调以及其他行为的多样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巴雷特与另一位心理学家詹姆斯·罗素共同建立了“心理学情绪建造”模型。这一模型的理论是基于情绪的产生机制:大脑先提取包括感受、外部世界的状况、家庭和文化的影响等等众多因素,经过进一步加工,最终“建造”出情绪。这使得与情绪相关的表情、声音和行为不仅仅会随着文化不同而改变,甚至在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AI能否“身临其境”?

  那么我们真的能建造出一台机器来识别人类的所有情绪经历吗?情绪历史学家托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对此表示很乐观,他认为对于AI来讲,情绪产生的机制可能类似于对大脑提取的众多因素进行加权计算。因此只要想办法弄清不同文化、不同个体各因素的权重系数,“情绪公式”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情绪并非仅是简单的静态加成运算。人类大脑对于他人情绪的识别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并结合当时的场景来完成的。这就引入了“情境”这个动态因素。

  比如,看看下图中这个人的面部表情和举起的胳膊。

  

  挥拳头和皱眉头的司机

  光看照片,你觉得他是有路怒症?还是在为心爱的球队得分而挥拳庆祝?如果将来我们的自动驾驶车辆中配备了情绪识别AI,能够在感知到司机路怒时强行停车,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了庆祝而高举的拳头可能会把我们困在路边。

  为了避免路上堵满愤怒的司机,一台情绪处理AI的必备技能就是要理解事情发生的情境及其背后的价值。司机对于挥拳头和皱眉头的记忆;对车的记忆;对于不同运动的记忆和反应;司机支持的球队难得进球的记忆;他对这支队伍的感受;对于司机开车的分析;理解那是喜极而泣而不是悲伤(或生气)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总和就是情绪,而AI需要的不是把这些信息简单地储存下来,而是将所有这些融入理解的情境当中,通过动态整合做出准确的判断。

  精准的机器 vs模糊的大脑

  尽管AI可以精准地记住东西,但是有时情绪是模糊的、琢磨不透的。一台机器可能认为皱眉和拳头代表着威胁,但同时又在数据库中记录着司机并不是一个暴力的人。当两个信息出现冲突时,它该对哪个信息作出反应呢?大脑可以处理许多矛盾数据来让我们搞定新的情境,但对于AI的逻辑就完全行不通了。

  人的记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记录仪器,而是一个“动态分类”系统,然而目前还没有任何研发团队将动态分类应用于AI的开发当中。当人们给AI植入记忆数据库时,无形之中也对它产生了限制,使它在辨识情绪时带有一定的偏见。

  

  给AI植入记忆数据库。图片来源:Pixabay

  退一万步说,即便哪天AI真的可以通过动态分类系统识别情绪,它也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无法与人类共情。因此,我们建造一个情感AI的最后一步就是引入感受。只有当我们真的感知这个世界,才可能理解周围事物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嗅觉和味觉,我们可能很久前就死于误食腐败食物;如果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与另一半坠入爱河、繁衍生息;没有惊慌,我们在看到尖牙利爪的老虎时也不会逃跑求生。我们的内部感受纷繁众多,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情感(affects)。

  情感并不是情绪,它是身体对于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的评价,因此情感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就像巴雷特说的“一个没有肉体系统来平衡的空洞大脑,它是没有身体感觉去理解的,也是无法感受情绪的。”一台感受机器的身体不一定非要像“银翼杀手”一样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类复制品,它可以是一个完全基于代码产生的虚拟身体。

  

  《银翼杀手》剧照

  反观当下众多的刺激反射AI,比如对视觉、听觉和压力等简单刺激做出程式化反应的机器,我们就知道创造一台真正能够感受情绪的机器还有许多路要走。

  随着AI行业的日新月异,许多人也曾对它的发展提出过担忧。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曾表示“应该有一些国家甚至国际层级的监管,来确保我们不做任何傻事。我觉得有了AI我们就在召唤恶魔。”而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给出了更加悲观的态度:“人工智能的完全开发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

  如何让人类从AI的开发中获益又不受制于AI的发展,或许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排版:仌言

  题图来源:Pexels

  原文链接:https://howwegettonext.com/emotion-science-keeps-getting-more-complicated-can-ai-keep-up-442c19133085(本文由storythings供稿)

  参考文献:

  [1]https://howwegettonext.com/emotion-science-keeps-getting-more-complicated-can-ai-keep-up-442c19133085

  [2]https://www.forbes.com/sites/bernardmarr/2017/07/25/28-best-quotes-about-artificial-intelligence/#74bbf8a4a6fc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