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坦克居然被“巨型油罐”KO了!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8-07-16

  有不少人小时候,掏的是开碰碰车的钱,操着是开坦克的心。

  当然有的时候可以既是碰碰车也是坦克(来自新浪博客)

  关于“坦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很多,有一个说法是坦克发明后,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开来了;还有一个说法是,丘吉尔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到这种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

  最早的坦克(tank)(来自百度知道)

  至今坦克(Tank)这个词在欧美仍是和水罐、油罐通用的。而现在的北冰洋上真的跑着一种“巨型油罐”,碾压冰层如砍瓜切菜,而且还和中国的利益息息相关。它们就是具有破冰功能的LNG油轮。

  LNG油轮BORIS VILKITSKY号(来自www.highnorthnews.com)

  破冰能力等级,属俄罗斯最专业

  中国人虽然打小起看科普书都知道有破冰船这样的怪物,但是其实这方面经验不多,因为中国也就是渤海以及黄海的部分沿海区域会结冰,而且正常年份冰层不会太厚,冰期通常也就两个月。

  2018年1月26日中国渤海黄海的盛冰期(一年冰最多的时候)冰情

  在这方面最有经验、最有发言权的是俄罗斯。俄罗斯把船只的破冰能力分成很多等级,最高级的是专业破冰船。

  船只的破冰能力和适航海域(来自www.highnorthnews.com)

  不同级别的船可以适应不同的冰情,俄罗斯相关机构每天公布北冰洋的海冰情报。按照规范,某一级别的船只只能在指定冰情的区域行驶,否则容易遇到危险。

  而且这个等级并非是固定的,船只的图纸确定的是你的最高能力,如果船只的动力或者其他方面有缺陷就会被动态降低等级。

  比如上述的BORIS VILKITSKY号今年就碰到麻烦,它的部分动力系统有问题还没有来得及维修,破冰能力从Arc7直降到Arc4,但是船东为了赚钱,还是让它违反国际海事规定到亚马尔去拉天然气,后来被海事部门谴责。

  BORIS VILKITSKY这次违规航程的记录(来自www.highnorthnews.com)

  虽然这些巨型油轮有这样的耍横的功底,但是实际上它们却尽量避免这么做,压碎厚厚的冰层不仅对船只会造成磨损(哪怕是破冰船),更直接的是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能源,船东们还等着你早点赚钱回家呢。

  破冰型LNG船,中国尚属“新手”

  很遗憾,虽然我国已经有造航母的实力,但是我国在高纬度冰区还属于新手上路,需要学习摸索。

  迄今为止,全世界能够建造破冰型LNG船的造船公司只有大宇造船一家,这种船比一般LNG船造价贵1亿美元,属于超高附加价值的船舶。每艘船安装6台锡兰50DF双燃料发动机,既可以使用液化天然气,也可以使用重油。这种船可以搭载17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长度300米,型宽50米,载重85000吨,巡航速度20节。拥有Arc7级破冰功能,最多可以破开2.1米厚度的北极冰层。

  为亚马尔项目定制的首艘破冰LNG船命名仪式在韩国大宇造船厂举办(图片来源见水印)

  大宇造船于2014年“鲸吞”了亚马尔项目全部15艘破冰级LNG船。单船造价高达3.16亿美元,共计48亿美元,这笔订单额占到了大宇造船年销售总额的19%。

  不过我们也没有干等着,2017年1月,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已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根据计划,雪龙2号将于2019年正式“服役”。

  “雪龙2号”的模型(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遥感卫星上,破冰型LNG船是这个场景

  北方的朋友们应该有经验,结冰通常都是从岸边开始结的,而且冻得也会比较厚,因此到港口这段通常会遇到比较厚的冰。所以在冰季,为了省钱,港口管理机构和船长们会默契地形成一条大家共享的水道,通过的船只来来往往,破坏掉新生成的冰面,来保证水道的稳定畅通。

  而在遥远的北方,在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这项业务就是日常开展的。

  亚马尔半岛和其右边鄂毕湾(来自观察者网)

  这里坐落着世界最大的油气项目之一——亚马尔油气项目。这里的油气田,是可以常年运输的,冬季的结冰期通过具有破冰功能的LNG油轮向西往欧洲方向输送天然气,夏季破冰能力较弱的船只可以从东方的白令海峡方向往来。现在去这里跑业务的中国船只也越来越多了,仅中国远洋特种运输集团今年就要跑十多个航次。

  我们在卫星上可以捕获这样的熙熙攘攘的场景:

  哨兵二号2018年5月8日(12-8-2波段组合)

  左下方的黑色区域就是亚马尔项目及其港口,这里有一条清晰的曲线拉到北方的浮冰区。

  放大局部

  可以看到这是一条冰间水道,里面还有一艘LNG油船。

  图像增强后,红点处可以看出油轮的结构

  另外还能看到不少有趣的细节,在这条人造冰间水道上还有些岔道。

  难道是条复线?

  拧了个麻花

  笔者猜测这是因为整个线路太长,而且是单行线(你看前图中油轮的体积基本上已经撑满了),需要一些岔道来换行,就像单线铁路一样。

  冰雪覆盖中的亚马尔项目

  尽管还是冰天雪地,亚马尔项目还是一幅忙碌的景象。有两个红点表示这里温度很高,应该是在燃烧无法回收的废气。码头附近还停着两艘LNG油轮,其中一艘应该正在装卸货物。

  向北极拓展

  随着中俄两国以及北欧各国在发展“冰上丝绸之路”的共识,我们必然将更多地在北极开展科研、航运和开发。

  作为十九大之后首位访华的国外高层政要,梅德韦杰夫在跟习近平主席的会面中,积极磋商“冰上丝绸之路”。(图片来自新华社)

  中科院已经先行和芬兰气象研究院(FMI)这样有长期北极科研工作经验的机构合作,建立“北极空间观测联合研究中心”,为掌握北极气候、生态等要素开展深入研究。也和中国远洋等商业航运机构达成意向,在地理信息、遥感、导航等方面开展合作,让最新的信息资讯服务于有志在北极开展业务的各行各业。

  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冰上丝绸之路北极环境和航道信息服务合作研究”及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北极环境多要素空间观测与信息服务研究”资助;“数字丝路”高山与极地寒区任务组支持。

  注{1}http://www.highnorthnews.com/yamal-lng-carrier-boris-vilkitsky-in-gross-violation-of-safety-rules-on-nsr/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