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青海地震频发 在建系统未来将提供秒级预警服务

科技日报 2019-03-29 作者:李艳

  28日5时36分,青海海西州茫崖市(北纬38.28度,东经90.89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随后又有多次余震发生,当地居民称震感强烈,在睡梦中被晃醒。青海为地震高发区域,当地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建成后将在重点地区提供秒级预警服务,分钟级的速报服务。

  青海省是中国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之一,地震活动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高孟潭研究员解释说,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活动地块边界,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阿尔金断裂带、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断裂带等大型地震断裂带均穿过青海。他强调,青海具备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构造背景。

  青海省地震局副局长马玉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青海子项目”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组成部分,于2018年9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投入运行。

  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青海省将建设43个基准站、71个基本站和350个一般站,1个省级地震预警中心,6个市(州)级信息服务平台,68个服务终端,覆盖的重点地区主要是青海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在其他人口稀少地区也建设了少量台站,以提高地震参数与地震动参数速报能力。

  马玉虎介绍,未来,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速报与预警系统不仅可为震中附近的社会公众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还能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门高效指挥救灾行动、合理分配资源力量、最大限度利用救灾“黄金72小时”提供科技支撑。(李艳)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