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53946145746400_a580xH.jpg

“天鸽”携急风骤雨登陆,台风的移动路径有规律可循吗?

科普中国-科普中国融合创作 2017-11-23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山夕团队  唐媛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8月23日中午,台风“天鸽”来袭,已于12时50分在珠海市金湾区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45米/秒(14级)。登陆后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23日晚上将移入广西境内(30-35米/秒,11-12级,强热带风暴级或台风级)。

  “天鸽”路径预报图(图片来自中央气象台)

  有台风时,如果你连续收听气象预报,并将每次报告的台风中心位置记在一张地图上,就可以发现,台风中心所经过的路径,虽然有些变动,但是基本上是抛物线形和直线形的,很有规律地在地球上移动着。

  那么台风移动路径是受什么影响呢?

  台风(图片来自网络)

  促使台风移动的力量

  促使台风移动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内力,另一种是外力。

  内力是台风本身所产生的力。因为台风本身是一团以反时针方向旋转着的空气,在旋转时,空气质点的移动方向,要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向。

  这种偏向往往是台风向高纬度的一侧比向赤道的一侧来得大;就整个台风来说,产生了一个向高纬度的力,这就是内力。就是这个力,促使台风向北移动。

  内力是台风本身所产生的力(图片来自网络)

  外力是台风周围的空气运动时,对台风的推力。夏秋之际,太平洋上常有一个独立的高气压(一般称它为副热带高气压),这个高气压四周的风向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很有关系。台风发生在太平洋高气压的南部边缘,那里就劲吹东风,于是使台风向西行。

  白色线条代表空气运动的轨迹。台风中心颜色越冷说明气压越低,台风强度也就越强(图片来自中国天气网)

  内力和外力合在一起,就促使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但它在移动时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很大。由于副热带高气压的强度、西伸东缩以及断裂的情况不同,使台风的未来路径也就不同。

  台风路径的移动

  如果副热带高气压西伸并加强,台风路径就在偏南地方向西行进;如果副热带高气压在台风北方东退或断裂,台风就可能在高压的西缘或裂口处转向北行,当绕到高压西北边缘,在西南风影响下,就向东北方向前进。总的来说,台风的路径往往形成抛物线形。

  台风路径图(图片来自网络)

  台风在移动的过程中边转边走,而且它的面积越转越大,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时候,面积一般只有100公里直径,然后渐渐发展,当移到北纬30度附近的地方时,面积可比原来增大10倍多,以后再继续前进,力量就逐渐削弱,最后到消失。

  侵袭我国的台风路径

  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可以将侵入我国台风的基本路径概括为以下三类:

  侵入中国的台风路径(图片来自网络)

  第Ⅰ类为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海面一直向西移动,经我国南海,在华南沿海和海南岛、越南沿海一带登陆。这条路径的台风对我国华南地区影响较大。

  第Ⅱ类为西北移路径:台风自菲律宾以东海面向西北方向移动,横穿我国台湾和台湾海峡,在闽、粤一带登陆;

  或者穿过琉球群岛,在江、浙沿海登陆。这条路径的台风常常侵袭我国大陆,对华东、华南均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之为"登陆型台风路径"。

  浙江台风(图片来自网络)

  第Ⅲ类为转向路径: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海面先向西北方向移动,以后转向东北,呈抛物线状,是最多见的路径,如台风在远海转向,主要袭击日本或在海上消失;

  如台风在近海转向,大多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朝鲜,但有一小部分在北上的后期会折向西北行,登陆于我国辽鲁沿海。冬季这类台风的转向点很偏南,有可能影响菲律宾和我国台湾一带。

  台风导致辽宁洪灾(图片来自网络)

  附赠绝技:台风来了怎么办?

  图片来自网络

  1. 尽量不要外出。待在房屋里的人,应小心关好窗户,用胶布在窗玻璃上贴成“米”字形,以防窗户玻璃破碎。

  2. 如果在室外,千万不要在临时搭建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雨,以防被砸伤。如台风伴有打雷现象,则要采取防雷措施,特别不要在山顶和高地停留。

  3. 正在开车的人应立即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

  4. 如果住在帐篷里,则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避雨。

  5. 在水面上的人(如游泳或水上作业),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吕振纲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中国融合创作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