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千种动物与病毒关系数据库建成

蝙蝠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最多

科技日报 2017-06-22

  英国《自然》杂志20日发表了一项病毒学重要研究成果:美国科学家利用创建的庞大数据库,分析了动物携带多种病毒传人的可能性。该研究识别了影响病毒能否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重要因素,并给出最有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新威胁的地理位置,以及哺乳动物物种的图谱。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大多数新发人类传染病,其实源于野生哺乳动物,因此,需要特别警惕人畜共患病毒。预测哪些病毒最有可能由动物传染给人类,非常有助于卫生项目监控新发疾病,预防未来的疫情暴发。

  此次,生态健康联盟的研究人员,创建并分析了一个包含2800多种哺乳动物—病毒关系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增进了人类对人畜共患病毒跨物种传染影响因素的理解。在他们分析的586种病毒中,263种(占44.8%)曾在人类中被检测出来;188种(占人类病毒的71.5%)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毒,即至少曾在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中各检出过一次的病毒。

  研究人员发现,人畜共患病毒从宿主物种传播到人类的风险,随着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与人接触的机会和病毒性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蝙蝠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最多,其次是灵长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

  在预测人畜共患病毒的地理热点时,团队发现,宿主不同,病毒的地理模式也不同。例如,来自蝙蝠的人畜共患病毒在南美洲、中美洲和亚洲一些地区最普遍;而来自灵长类动物的病毒往往集中在中美洲、非洲和东南亚;来自啮齿类动物的病毒则多见于南北美洲和非洲中部。

  论文作者总结称,以上结果将能协助全球病毒发现项目去识别新型人畜共患病毒,并评估它们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记者张梦然)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