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上线,中国“脑计划”!

科技日报 2017-03-20 作者:刘园园

  谈起中国“脑计划”,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的心情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迫不及待。

  为什么?马兰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自2013年起,美国、欧盟、日本相继推出了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的“脑计划”,2016年韩国也发布了《大脑科学发展战略》,计划在2023年发展成为脑研究新兴强国。“脑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激烈的研究领域。”

  马兰回忆说,美国的“脑计划”一经发布,科技部就召集相关专家研讨筹备中国“脑计划”。如今,该计划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去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把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今年1月,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表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全面启动。

  这让马兰感到既“振奋”,又“迫切”。

  振奋在于,开展“脑计划”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马兰告诉记者,人类大脑对于科学家而言依然是个“黑箱子”,脑科学被称为人类理解自然界现象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从医学角度来看,认识脑的发育形成和工作原理会极大帮助我们维护脑健康,治疗众多复杂的大脑疾病。而且,脑科学研究也会给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启发。

  迫切在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实施“脑计划”之前就对脑科学十分重视且进行了持续性投入,而我们国家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该领域,因此在学科积累和人才储备上相对较弱。

  当然,马兰介绍,中国开展脑科学研究也有很多优势。她举例说,脑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而中国很多优质医院都是高校的附属医院,在多学科融合上有天然优势;此外中国人口众多,脑疾病患者数量较大,为开展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近十年光遗传学、医学影像、神经标记等新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脑科学的发展,脑科学领域正孕育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在此时应有所作为,努力实现弯道超车。”马兰说。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