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发明呼出气体检测新科技 疾病筛查增添新工具

中国经济网 2017-01-16

高通量呼出气体分析检测新方法示意图。

  经济日报1月15日讯(记者佘惠敏)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海洋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高通量呼出气体检测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分析化学》上。

  呼出气体的分析和检测,作为一种新型的临床辅助诊断手段,在医疗诊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产物由血液运送至肺部,在肺泡通过气体交换出现在呼出气体中。呼出气体反映了机体的代谢和病理状况,一些物质甚至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如:丙酮是糖尿病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在气道慢性炎症、肺癌、肝硬化、乳腺癌等疾病中,利用呼出气体检测来寻找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越来越多。

  李海洋团队利用高气压下的真空紫外灯光电离结合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PI-TOFMS)分析人体呼出气,在1分钟的采样时间内,实现了对人体呼出气中丙酮、乙醇、乙酸等物质的高灵敏检测,这在污染暴露分析、职业病防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对于其他呼出气检测方法,该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受湿度干扰小,特别是针对相对湿度高达100%的呼出气检测这一大难点,成功消除了各种除湿方法会造成衡量待测物损失的不足。

  呼出气体检测具有非侵入性、无损伤、取样方便、可连续采样等优势,是分析化学和医学领域的新课题,仍需探索更多更新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HPPI-TOFMS应用于人体呼出气分析,简单、快速、无需任何前处理,有望成为一种高通量的疾病筛查工具。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经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