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80后“火车侠”如何玩转“贪吃蛇”

新华社客户端 2017-01-15

  新华社南昌1月1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余贤红)“十车……五车……三车……”37岁的黄乐身着工作服,站在调车车头直视前方,手握对讲机“报车”。直到两车厢稳稳地钩住,他才露出会心的微笑。

  春运期间,当旅客在南昌火车站候车室等待检票上车时,黄乐和班组成员正在3公里外的客技场,把一节节分散于不同股道的车厢按编号组成一列火车。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列车能否安全准时发车。

  “这好比‘贪吃蛇’游戏,把车厢‘吃’到一起,然后安全送达站台才算过关。”1999年退伍后,黄乐被分在南昌火车站调车员的岗位上,从此一干就是18年。

  慢了,车厢连挂不上;快了,撞击太重有损车内设施。每次连挂车作业,最考验的就是调车员的眼力劲。调车员业务纯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做到每一钩都是“橡皮钩”——连挂两节车厢时,钩头落槽的声音轻如橡皮掉在地上。

  完成一次连挂车作业需在十车、五车、三车、一车和停车五个距离节点分别报车,为司机控制车速提供依据,而调车员每次判断的时间最多只有3秒。

  在南昌火车站组织的年度技能比赛上,黄乐经常名列前茅,他也因此被同事称为“火车侠”。然而,“火车侠”初出茅庐时也犯过错。“刚入职半年,由于对距离判断不准,未能及时报车,导致车速过快,钩头直接被撞坏。”黄乐说。

  为提升自己判断距离的准确度,黄乐不仅在工作中努力训练,还养成了在生活上锻炼眼力的习惯。有时,走到超市门前,黄乐会突然不自觉地停下来,先目测到门口还有多少米,然后再用脚步实地丈量;堵车时,黄乐也会下意识地估摸前方大约堵了多少米……

  对调车员来说,要成为“火车侠”,除了考验眼力劲外,更考验意志力。

  春运值班期间,调车作业量大大提高,平均每4分半钟就要办理一次接发列车作业,经常顾不上吃饭;夜班任务更重,从晚上七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九点,工作量超出白天三分之一。为了保持清醒,调车员经常用冷水洗脸。

  此外,调车员经常需要站在寒风冷雨中工作。“尤其是遇到冻雨天气,穿再厚也像打赤膊一样。冷风一吹,真是刺骨扎心的冷。”黄乐清晰地记得,2008年冰冻雨雪天气期间,豆大的冰雹打在脸上,双手冻得失去了知觉,下班回家连踩汽车离合器的气力都没有,“那一次,我是真哭了。”

  调车作业苦、累、脏,但黄乐从未放弃。他说,让自己坚持下来的是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认同感。“看到旅客能够平安准时乘车,我就很自豪、很满足。”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黄乐已成长为一名调车长,带着多名徒弟,一起奋战在调车一线。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社客户端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