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取厕纸的“高科技”值得点赞吗?

科技日报 2017-03-24 作者:杨雪

  为防厕纸被“卷走”,天坛公园憋了个大招——装上“人脸识别厕纸机”,即刷脸取厕纸。同一个人每隔9分钟能取一次纸,每次出纸长度为60厘米。人脸识别的技术应用场景本该令人兴奋,然而,公厕里引入带有“特殊条款”的高科技,总感觉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让人啼笑皆非。

  首先,这款“厕纸神器”的创意、应用和效果当然值得肯定。可能不少人会问,厕纸才值几个钱,设备又得花多少钱,杀鸡焉用牛刀?现在就以天坛公园的某试点数据为例:厕纸从每天20卷减至4卷,按7元一卷计算,一个月便可节省3000多元。从可持续角度,设备一次性投入的几千元显得微不足道。而比省钱更重要的是,当自觉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用技术实现对行为的匡正来得非常及时且必要。

  至于设定“间隔9分钟取纸和60厘米长”是否科学,个人认为,虽然用纸习惯各异,但根据调研数据设置参数有其合理性,毕竟公共场所免费服务本是针对一般需求,不应苛责。所以,对于那些操心双胞胎如何取纸、闹肚子怎么办等等的群众,要知道,出门随身带包纸巾是多么良好的习惯!

  其实,天坛公园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这款“厕纸神器”去年就进驻了奥林匹克公园,据说目前运行状况良好。不难预见,神器将慢慢普及到更多有能力供应厕纸的公厕,而“刷脸取厕纸”很可能会像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一样,从新时尚默化为习惯。但需要注意,取厕纸时刷脸并不像买单时刷二维码一样潇洒。

  与“科技改变生活”不同,如厕取纸着实是件不必注入技术含量的小事。不论对标发达国家简洁而设施俱全的厕所,还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发展,这款“人脸识别厕纸机”的横空出世并不具有自发性和必要性,所以横看竖看像个怪胎。虽然创意是真好,但同时也是真的尴尬——不知道应该为技术手段约束了低素质点赞,还是为低素质催生了技术手段而摇头。

  坊间有个共识:厕所文化反映社会文明程度。个人观察,现在的厕纸情况已经比过去要改善许多,商场、景区等供应免费厕纸的地方越来越多,狂拽厕纸揣进包包的人越来越少。不过,一旦技术介入之后,当刷脸取厕纸发展成为一种新兴厕所文化时,又该如何评价我们的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呢?届时假如统一拆掉神器,换回简单的取纸盒,还会有人把“社会主义羊毛”薅回家吗?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