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希望 穿星寻路

科技日报 2017-02-24 作者:张梦然

  梦然丝语

  太阳这颗恒星,个头一般,亮度中等,在千亿同类中其貌不扬,但因为它周围一颗名为地球的行星孕育出了生命,这些生命就以太阳系为蓝本,千方百计在宇宙中搜寻相似模型。

  于是,每一个或一批与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出现时,我们都会嚼一遍老话题: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独一无二?

  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我几乎从没怀疑过这个问题的答案。自乔尔丹诺·布鲁诺起的无数先驱都在向我们陈述一个事实:任何把人类放在宇宙上特优地位的思路都是荒谬的。

  那为什么类地行星出了这么多,地外生命却了无踪影?

  这个问题,号称能作出有实质意义回答的,都是在忽悠。只能说就目前所知,生命对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比起出现一颗类地行星,生命模式的崭露更是一个充满偶然和变数的进程。

  你们知道地球它有多努力吗?必须同时满足多少条件才能让生命有栖息的可能——只要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缩短5%,所有地球生物会体感过热而死亡;这段距离如果加长1%,所有的陆地又会被冰川覆盖;这其中,还要再掺和进一个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向着构成生命基础的复杂分子演变的漫长奋斗史。

  因此,在我们太阳系内虽也有水星、金星和火星这样的类地行星,但它们的环境仍与生命存在的要求相差远矣。

  再说一个概率问题。德国天文学家基彭哈恩计算认为,银河系差不多能有100万颗可以使生命进化到高阶段的行星,但架不住繁星的基数实在太大——大约400亿颗恒星周围都有行星,这100万颗暂且算均匀分布其中,那我们的搜寻范围如果不是上千光年,而仅仅是动用望远镜在几十光年的距离内苦海捞针,就实在不能抱怨知音难觅。

  这些天体中,如果的确有和人类近似的物种存在,那它们出现的历史可能要早于我们非常之久,因为其生活的星球很可能会在地球形成的数十亿年之前就诞生出来。甚至还会有一些,早在创世纪的余晖还未消散时就已成为宇宙主人的文明,用一双双淡漠的眼,看尽一段段的兴衰覆灭。

  而我们呢?审慎的分析,放飞的揣测,不过都是用自己这一支文明的经验来作依据,然后眼巴巴地指望着,有生之年飞船技术突飞猛进,至少能先把我们载到4光年外的比邻星b去一看究竟。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