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平“绊脚石”,地铁遇险更快疏散

科技日报 2018-11-16 作者:张轶 盛利

  

  道床SMC独立式应急疏散平台

  记者日前获悉,国内首个运用于城市地铁隧道的“道床SMC(Sheet Molding Compound片状模塑料)独立式应急疏散平台”已在成都地铁投入使用,该平台通过解决疏散道床面不平整、铺设规格不统一等地铁乘客疏散“瓶颈”,为地铁应急安全“最后一公里”提供保障。

  过去,我国城市地铁疏散以沿隧道壁侧安装疏散平台为主,通过安装于隧道壁的通道,为乘客提供疏散通道。“但隧道疏散平台位置比地铁道床高,存在人员跌落隐患,而发生火灾时浓烟还会首先到达。”道床SMC平台研发方、中铁八局电务公司总工程师胡基冬说,基于上述情况,以隧道壁作为中转、轨道床面作为主渠道的新疏散思路,已成为地铁应急安全处置的共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安装于地铁轨道之间、用于收集车辆运行数据的应答器成了‘绊脚石’。”胡基冬说,这些平均安装高度150毫米,在200米至400米区间不等分布的设备,在光线不足的地下隧道,极易导致疏散人员绊倒。

  于是新的独立式应急疏散平台应运而生,记者在成都地铁3号线二三区间线路中看到,新设计的平台通过“拱桥式”外形,将应答器设备包裹其中,并配有坡度、防滑条可实现乘客疏散快速通过。

  “别看这个小小的平台,既要满足地铁运行环境的要求,又要不阻碍信号传输的任务,更不能漏电也不怕踩踏。”中铁八局电务公司该项目科研团队负责人田德彬说,为应对地铁隧道及道床环境潮湿、列车运行频率高、设备安装后振动较大等复杂情况,新平台选用了特殊材料制造并以压模工艺一次成型,具有强度高、抗静电、阻燃、低衰减、绝缘等特性,满足地铁道床设施及应答器的规范要求。同时,还充分考虑了道床内可安装区域形状、底座负荷强度、应答器线缆位置、设备的安装和维护等问题。

  “由于新平台对应答器形成了保护,每年还可节约大量地铁维护成本和检修时间。”团队科研人员白林表示。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