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法成为孤立的“旅行青蛙”的头图

你无法成为孤立的“旅行青蛙”

蝌蚪五线谱 2018-06-25

  你无法成为孤立的“旅行青蛙”的头图

  你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

  养蛙小游戏的热度似乎在慢慢减退,有很多人说,这款游戏之所以这么火爆,是因为游戏反映了当下部分年轻人的孤立状态,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这不正是生活中的自己吗?而现实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孤立的“旅行青蛙”,那只是一个反函数曲线而已,无穷接近而不可能触碰到坐标轴。

  青蛙的孤立源于“认知基模”

  “旅行青蛙”的大火,画风、体验都不是终极决定因素,而是这个游戏主角所反映的孤立、淡然的性格,有人说这种性格正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性格写照。

  

  游戏截图

  在这个信息、数据、知识海量的现代社会,很多人能在保证维系自己基本生存条件的前提下,保持看淡一切、遗世独立的性格,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当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引入“基模”(schema)这个词的时候,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有一种叫作“认知基模”的东西,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词,实际上就是指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即获得或应用知识的基本模式,再说明白点就是人们获得或应用信息的基本模式,毕竟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嘛。

  举个例子,你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并试吃苹果,看到它红红(或青青、黄黄)的颜色、尝到它酸酸(或甜甜)的味道,这就是获得信息;在下一次再看到苹果时主动从脑海中调出有关其颜色、味道的信息,并由这些信息判断:这是苹果,这就是应用信息,这个“获取+应用”过程便是你对苹果的认知基模。

  下面这个例子会让我们对“认知基模”理解得更透彻。

  你第一次吃的是红富士苹果,你的认知便是“酸甜”、“红色”、“脆的”。

  如果下一次别人给你拿来一个黄元帅苹果,你看到并试吃之后,你的认知便是“香甜”、“黄色”、“软糯”。

  这就与你之前对苹果的认识发生了冲突,当你被告知这也是苹果的时候,你对苹果的认知便“扩大”了:原来苹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下有很多品种,原来所储存的红红、酸甜的才是苹果的认知是错的。所以,认知基模是一个随着我们的成长不断扩大、修正的过程。

  话题并没有跑偏,青蛙的孤立正源于认知基模及其发展过程。青蛙所代表的一群现代人,为什么是看淡一切、遗世独立的?我认为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有二:

  1.周边媒介不甚发达,根本就没有接触大量信息的机会。如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同胞们。但那只是一种被动,一旦有机会接触,很可能会被丰富多彩的世界吸引;

  2.有些人的基模的修正、筛选机制特别强大。只要出现有悖于以前认知的信息,就会自动将其判断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并在下次碰到这类信息时自动抵制,久而久之,对各种东西都不太感兴趣,就会形成这种性格。

  造成每个人基模不同的原因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青蛙也难“不食人间烟火”——“基模”与“主客我互动”的关系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对一个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出现了“我”与被认知事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你对苹果进行品尝,苹果便是一个“传播者”,它将颜色、味道、质地等“信息”反馈给你,你便是接受者,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这些“媒介”来接受信息,这是基模的一种形成方式,即通过物理反应、化学信息素来实现个人与周边环境的交流,交流的结果是个人对自然事物的认知。

  基模还有另一种形成方式,那便是自己与自己交流,也称为“人内传播”过程。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一种理论,即人总在进行“自我反省”活动,一方面,人是一个有自主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称为“主我”(I),另一方面,人又是出于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中的“客我”(Me)。简单来说:“I”就是自己内心的我,“Me”就是别人眼中的我。

  主我和客我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让我们再通过一个事例来解读。

  例如,Sue是一个非常专业且有名气的营养师,会给他的用户做一些科学、有效的营养规划。这被很多做保健产品的公司看中了,都想请Sue来为自己的保健产品做形象代言人。做广告这个事经济回报很丰富,逐利是人天生的心理,作为Sue也不例外,想接广告赚钱。

  但这不是一般的产品,而是保健产品,关系着消费者的健康,而且经过Sue的考察,这家公司的保健产品品质与广告所述相差甚远,自己是别人眼中优秀的、为用户健康着想的营养师,做这样的保健品广告合适吗?。最终,Sue决定恪守职业道德,不接广告。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

  “想接保健品广告赚钱”——Sue最初的“主我”;

  “别人眼中为用户健康着想的优秀营养师”——Sue在别人眼中的“客我”

  “Sue经过心理斗争,最终决定不接广告”——有自主行动的“主我”。

  为什么心理斗争前后会出现两个不同的Sue(主我)呢?关键就在于别人眼中的Sue(客我)——别人对Sue的社会期待,Sue虽然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却调用了以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预期,这就是一种以往的经验,也就是一种认知基模。

  只不过,这个例子反映的应用信息,而非获取。如果Sue情商太低,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贸然接受广告,而因此遭到差评,就能从中获取到:啊,原来在别人眼中我是个XXX的人啊(客我)。

  基模就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所得的结果是个人对自我的认知。

  那么,以上又和本文的主题有何关系呢?主题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孤立的青蛙,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孤立。刚才说了,Sue在考量要不要接广告的过程中没与任何人商量,这看似是一个人孤立地在决策。然而,在心理斗争的过程中,其“主我”和“客我”进行了互动,“客我”也就是别人对Sue的评价战胜了Sue的逐利欲望,而别人对Sue的评价,不正是从以往Sue与用户的不断交流中获得的吗?

  因此,表面上看是Sue一个人在孤立的决策,其实是Sue和用户长期交流的结果,不接广告的这个决策无法逃脱Sue的社会关系网络。

  所以,人无法做到真正的孤立!

  作者:北海潜深寒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