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基调色对电影有多重要?的头图

《红海行动》:基调色对电影有多重要?

蝌蚪五线谱 2018-03-21

《红海行动》:基调色对电影有多重要?的头图

  导演:林超贤

主演:张译/黄景瑜/海清/杜江

  类型:剧情/动作

  上映时间:2018/2/16

  片场:138分钟

  剧情概述: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船员全数沦为阶下囚。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

  返航途中,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发生政变,恐怖组织连同叛军攻入首都,当地华侨面临危险,海军战舰接到上级命令改变航向,前往执行撤侨任务。蛟龙突击队八人,整装待发。

  时间紧迫,海军战舰及蛟龙突击队深入伊维亚,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借助海陆等多种装备,成功转移等候在码头的中国侨民,并在激烈的遭遇战之后,营救了被恐怖分子追击的中国领事馆巴士。

  《红海行动》是中国首部现代化海军题材影片,根据在2015年3月29日发生的“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改编。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奉命执行撤侨任务,兵分两路进行救援;同时,恐怖分子首领正在密谋不法行动,突击队必须阻止拦截的故事。剧组远赴摩洛哥,开启长达4个半月的拍摄,总投资高达5亿元。该片自开拍便取得我国海军的大力支持,摩洛哥部分戏份杀青后,剧组连轴转至广东,在军舰上实地取景拍摄剩下的场景。

  拍摄现场照(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在《湄公河行动》之后,导演林超贤和搭档摄影师冯远文展开了第二次合作。“一回生,二回熟”,《红海行动》中,二人更多将创新观点融入在电影中,使整部作品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其中,色彩的主观运用是本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

  冯远文表示,《湄公河行动》的故事发生地在中国西南边陲,那里草木茂盛,绿色植物比较多,所以从天然上决定了电影的色调。而《红海行动》的主要拍摄地在摩洛哥,热情洋溢的非洲文化将当地装点得色彩斑斓。

  《湄公河行动》剧照(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令人沉醉的美景使人愉悦且放松,却与紧张严肃的军事题材格格不入。这为冯远文增加了创作上的难题:怎样调节画面的配色,来更好贴合《红海行动》的主题呢?他表示,后期调色阶段,只有降低饱和度,增加颗粒感,才能把摩洛哥的温暖质感削弱。越强的颗粒感,越锐利,越接近于彩色电影里的冷色调,还有在色彩被大量颗粒感所占据的画面中,人物的肢体动作及轮廓就显得格外突出,非常适合突出动作语言。

  《红海行动》剧照(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事实上,冯远文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色彩对电影的作用远比我们想来的重要。著名昆汀在拍摄《杀死比尔》系列时,曾不止一次说过:“如果失去打斗场面那些眼花缭乱的色彩,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烂片”。随着有色影片横空出世,电影导演希望以色彩贯穿整部作品,“基调色”的概念得以迅速推广。

  法国导演巨擘吕克·贝松对此有过相当明确的定义,他说基调色是“游离于整部影片,无时无刻不对电影情节的推进和观众的观看心理产生影响的,充斥于大量画面和情节的色彩”。

  基调色由三个重要的基本特征组成:色相、纯度和明度。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红、黄、橙、蓝、青、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对于电影来说,色相也是一个基本要素。现代彩色理论认为颜色包括有彩色和无彩色,所以黑白胶片电影也是一种彩色电影。如何才能为电影选择准确的色彩表达情感?电影制作者必须仔细参考不同的脚本、文化和情境。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也可以称为色彩饱和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色参入黑、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参入的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的颜色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色里已经不存在原来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的参入其他彩色而使得原来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无法感觉出来了。

  如果我们观察不同色彩饱和度,我们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情绪感觉。一般来说,导演、摄影和美术师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总是根据自然界的原有色彩,保持纯洁的色彩平衡,使它们的纯度和自然世界的色彩一样。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蓝》剧照(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约瑟·M· 博格斯和丹尼斯·W·皮特里(Joseph M. Boggs and Dennis W. Petrie)说:“通过使用明亮或饱和的颜色来突出重要的对象,使得该对象突出于背景,这样导演就可以很容易地抓住观众的眼睛”。所以大多数导演在电影中使用颜色亮度的对比来强调重要或有趣的东西。

  细心的你也许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开始取用橘色与蓝绿色(Orange & Teal)作为基调色,如《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等等,台湾独立电影人Todd Miro称其为一种“色彩病毒”。

  《变形金刚》剧照(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经过研究分析,他认为这是源自2000年电影制作业的技术革新。简单来讲,就是将拍摄的胶片通过扫描进入电脑,进行数字化后期处理(Digital Intermediary),而每一帧的色彩元素就可以透过专业软件和影像调校工具,在精确到每一个画格的状况下,对影片的色调进行修正。对于电影人而言,这如同开启一扇崭新的大门,创造了电影色彩配置的新纪元。

  人工改造取代了现实的色彩正态分布,却满足了后期制作师们的无穷创造力。以好莱坞“偏爱”的蓝绿色和橘色为例,它们是色环上直径相对的互补色(Complementary Colors),亦称强度比色。补色的调和搭配可以产生华丽、跳跃、浓郁的审美感觉。然而,倘若补色以高纯度、高明度、等面积搭配,会产生比对比色组更强烈的刺激性,使人的视觉感到疲劳而无法接受。如此看来,基调色的使用也需要科学运用才是。

  (图片来自:kuler)

当然,除了大肆流行的好莱坞基调色,还是有很多“好色”的电影值得品鉴。

  《2001 太空漫游》——危险的红色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斯坦利·库布里克是一位痴迷于颜色的导演。他最显著、最激进也最为人称奇的红色,用在了1968年的经典之作中。饱和的红色将热情引向极度的暴力和血腥,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当太空船失去控制时,这一空间被描绘成为死亡将至的地域。

  《机械师》——忧郁的蓝色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暂且不提贝尔大叔为了这部电影疯狂减重的敬业精神,仅看着昏沉的蓝光打在他瘦骨嶙峋的身躯,便让我们毛骨悚然。作为沉静到孤独的色彩,蓝色映射了特拉沃没有希望的生活和为救赎而挣扎的内心。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