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001

节后综合症,怎样才能不中招?

蝌蚪五线谱 2018-02-24 作者:赵言昌

  一转眼,又是新年。俗话说:“只工作不玩耍,聪明杰克也变傻。”不喜欢过年的人,或许有,不喜欢年假的人,恐怕还没有出生。然而,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假期过后,反而觉得更累了,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恶心、头疼等症状。

image001

  假期过后反而更疲倦了(图片来源:weather.com.cn)

  有些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节后综合症”。类似的还有“开学症候群”、“蓝色星期一”等。不管是不想上学、还是不想上班,反映的都是一种不适应状态;而在这些不适应背后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应激。

  老鼠

  和许多医学突破一样,我们的故事,是从老鼠开始的。

  20世纪30年代,正是生理学研究渐入佳境的时候,不仅出现了许多留名青史的研究,而且诞生了一大批至今还在运用的技术。不过,这一切都和赛里(Hans Selye)无关。1929年,在洛克菲勒奖金的资助下,赛里离开自己的故国匈牙利,远赴重洋,到加拿大求学。那个时候的他,也不是日后闻名天下的生理学家,而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助理教授,刚刚开始自己的研究,实验技能也不怎么样,常常闹笑话。

image002

  赛里(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有一次,他的同事从卵巢中分离出一种物质。为了搞清楚这种物质的作用,赛里决定用老鼠做实验:准备两组老鼠,实验组每天定量注射卵巢提取物,对照组则每天注射生理盐水,两组老鼠的情况差不多,倘若实验组老鼠身上出现什么变化,那就一定是提取物的作用了。好笑的是,因为手法生疏,老鼠屡屡逃脱,每次他都要花很多时间追逐老鼠、把老鼠抓回实验台。

  好在赛里也不气馁,“笨鸟先飞早入林”嘛。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之后,赛里凡发现,实验组的一些老鼠患上了胃溃疡,免疫组织也发生了萎缩。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他就被对照组的结果搞蒙了——对照组的老鼠,同样患上了胃溃疡、同样出现了免疫组织萎缩。[1]

image003

  赛里[2]

  赛里固然不是实验大师,却是思想的强者,他没有放过这一现象。今天的我们,也可以模拟一下他的思路:两组老鼠,出现了一样的结果,那么,肯定有某种(或某些)因素,既影响到了实验组,也影响到了对照组。

  调查

  是什么呢?

image004

  实验分析

  是实验经过。两组老鼠,都经历了逃脱、被追逐、被抓回的过程。换句话说,两组老鼠都曾汗毛倒竖、心如擂鼓,祈祷自己可以逃脱、不要被那双巨手抓回……

  从那以后,赛里就变了“虐鼠狂魔”。他把老鼠放在屋顶上,他把老鼠送到锅炉房里,甚至,时不时给老鼠做个手术。结果都是一样的:经历过这些不良刺激的老鼠,都出现了胃溃疡等症状。

  压力与疾病的关系,就这样浮出水面。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会受到压力的影响吗?

  人当然和老鼠不一样,比如说,没办法把人绑到实验台上、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但是,人和老鼠一样,都会经历不良事件。

  要想判断这些不良事件会不会影响人的健康,首先得对其进行分级。古代有四大悲的说法,坏事,也是有程度区别的。倘若压力可以影响健康,那么,不良事件的程度越重,对人的影响,就可能越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姆斯(Thomas Holmes)和瑞赫(Richard Rahe)想了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尽可能全面地列举了生活事件,然后,招募了数百位志愿者。他们要求志愿者以结婚为标准,为这些事件进行打分,“这件事的影响比结婚大还是小,大的话,大多少,小的话,又小多少”。

image005

  瑞赫(图片来源:drrichardrahe.com)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他们得到了一张表格。这张表格,就是今天仍然在使用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3,4]

image006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图片来源于网络)

机制

  根据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休假、过节对人产生的刺激,比轻微违法还要大一些。

  那么,这些不良事件,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呢?

  这些不良事件,都可以产生压力,而压力,可以激活人体内的应激系统,引起应激反应(Stress)。应激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理组织,包括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等;另一部分是心理中介,由认知评价、问题应对等组成。[5]

image007

  应激过程[5]

当然,这么说太枯燥了,咱们还是举个例子吧。

  很多读者朋友可能和我一样,对晚自习深恶痛绝,经常拿一本小说、杂志什么的看。偶尔,冷不丁一抬头——坏了,班主任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

  这个时候,我们首先会对事件进行评判,这件事和我有没有利害关系,如果有的话,可不可以改变。倘若不能改变,就会出现情绪反应,紧张,焦虑,好怕,等等;与此同时,自主神经系统激活,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汗毛倒竖、瞳孔收缩。

  “他可千万别发现我啊,被发现了就要叫家长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应激过程。

  危害

  应激有积极的一面,呼吸、心跳加快,有助于摆脱危险,还可以激活人体内的阿片系统,释放一些物质,减少恐惧和疼痛;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

  不利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普通人来说。节后综合症,就可以视为一种应激不良。当然这种影响比较轻微,一般过一阵子,就会自行缓解。

  第二,是对手术前的患者来说。

  临床上,有一种现象,称之为白大褂效应。患者,在医院量血压,数值总是比在家自己量的,要高一些。因为看到医生护士,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紧张。

image008

  白大褂效应,在医院测得的血压值更高(图片来源:sohu.com)

  量个血压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做手术呢。很多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明显的生理改变,如代谢率贾逵、葡萄糖耐受降低、免疫系统异常等。这就是手术应激反应。其剧烈程度,和手术大小无关,却严重影响着术后康复。

  第三,是引起疾病。

  疾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不良事件直接引起的,称之为创伤后应激(PTSD)。拜很多美剧所赐,大家对创伤后应激应该并不模式。很多经历过战争、灾难、亲人去世的人,都会出现这种疾病。

  另一类,是因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而出现了疾病。在一项针对海军军人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6个月的海上执勤期间,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患病的概率越大,最少的一组,平均只有1.4次患病,最多的,则有2.1次。[3]

  应对

  最后,却可能是诸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应激的强度和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经历。比如说,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抚养、一直生活在亲密的家庭氛围内,他应对压力的能力,就会比普通人强;又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天生安之若素,也有的人喜欢大惊小怪,前者应对压力的能力,自然更强些。

  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什么也不能做。

image009

  应激的中枢(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首先,你可以增加熟练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第一次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多少会有些紧张,做得多了,便习以为常了。

  最后,要学会寻找发泄途径、寻求社会支持。比如,在做手术之前,可以与医生进行沟通,说一说自己的担忧之处,“我在害怕什么”,请医生详细讲解手术的风险、预备方案等等,如果情况太过严重,还可以请求药物干预,在医生同意的情况下,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

  说到这里,如何预防节后综合症,也很清晰了:可以提前适应,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早起早睡,进入工作状态;也可以增加自制,减少暴饮暴食、熬夜通宵;还可以找朋友一起“吐槽”,发泄一下,就不那么焦虑了……

  参考文献

  [2] JACKSON M. The stress of life: a modern complaint?[J]. The Lancet, 2014, 383(9914): 300–301.

  [3]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 白学军等,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4] HOLMES T H, RAHE R H.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67, 11(2): 213–218.

  [5] 姜乾金编. 医学心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