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送别曾毅院士!您未竟的事业,吾辈必将继续求索

科协改革进行时 2020-07-14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92岁

  曾毅院士

  是我国EB病毒与鼻咽癌研究的先驱

  我国艾滋病研究的开拓者

  他用一生时间与“病毒”较劲

  

  公开资料显示,

  曾毅出生于1929年3月,

  广东省揭西县人,病毒学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医学病毒领域研究60多年来,

  曾毅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

  与病毒作战!

  他制定了

  针对鼻咽癌专门研究的策略,

  最终建立了鼻咽癌早期诊断方法,

  并获得大量前瞻性研究成果,

  使得鼻咽癌的早期治疗率大大提高;

  他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艾滋病病毒,

  为推动我国对艾滋病的检测和

  防治研究作出了贡献。

  

  一心想做医生的曾毅

  仿佛“注定”跟病毒打交道。

  曾毅的父亲常年患有胃溃疡,

  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每年都会发作一次,

  为父亲减轻病痛的初衷

  让还在上中学的曾毅就坚定了

  以后要学医的决心。

  1952年,

  曾毅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

  (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

  国内医疗卫生条件极其简陋,

  医学研究对病毒的认识十分有限,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包括伤寒、霍乱、小儿麻痹症

  等传染病大肆流行,

  不少人因此丧命或致残。

  亲眼目睹传染病

  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

  年轻的曾毅被深深地震撼了。

  毕业后,他选择从事医学基础教育

  ——病毒学的教学工作。

  

  1956年,一心致力于

  从事病毒研究工作的曾毅被调到

  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

  能够进入当时国家最高医学水平的

  医学研究中心,让他感到很幸运。

  至此,曾毅开始真正跟病毒

  打起了交道。

  像所有癌症一样,

  鼻咽癌也是早期难以发现、

  晚期难以治疗、病死率很高的疾病。

  为了及时发现疾病,曾毅研究了

  全国各地收集的上千例癌症患者样本,

  发现鼻咽癌患者EB病毒筛查

  均呈阳性。

  在对上千病例的深入研究后,

  曾毅进一步阐明了

  鼻咽癌与EB病毒之间的关系,

  并找到直接证据证明

  EB病毒能够诱发人鼻咽癌。

  在此基础上,他提供了研究鼻咽癌病因

  多因素和作用机制的模型,

  引发国际学术界关注。

  这一发现使鼻咽癌早期诊断率

  从20-30%提高至80%-90%,

  曾毅也因此在国际上获得了

  “鼻咽癌曾”的别称。

  

  上世纪80年代,

  曾毅将目光转向了一种新的传染病

  ——艾滋病。

  当时我国还未出现艾滋病病例,

  凭借着职业敏感性,当下他就意识到

  这种新病毒传播到国内的几率很大,

  便格外留意外国的相关研究,

  甚至提前做好了

  实验室建设等前期准备工作。

  “任何病毒我都不怕,这是我的职业”

  曾毅这样说道。

  1986年,曾毅得知

  一名美国艾滋病患者在云南死亡,

  便立即赶赴昆明采集血样,

  并在实验条件并不完备的情况下

  开始了病毒分离工作。

  在简陋的实验室内,

  曾毅成功分离出了我国第一株

  艾滋病病毒HIV-1AC株,

  确认了早期我国艾滋病病毒属于B型。

  随后,他又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做出了快速诊断试剂,

  这使得我国在早期就拥有了

  自己的诊断试剂,不再依赖于

  国外的数据和研究。

  

  “我的计划是做出鼻咽癌疫苗,

  包括后续的免疫范围等,

  也都在我的计划之中。我今年91岁了,

  最近一年多来因为肾病一直在透析,

  希望身体能允许我完成自己的计划。”

  曾毅院士一直期待着鼻咽癌疫苗的问世,

  完全实现对鼻咽癌的预防

  是他毕生的目标。

  目前,鼻咽癌疫苗的相关工作

  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未来,我国或将成为

  世界首创鼻咽癌疫苗的国家。

  作为鼻咽癌疫苗研发工作的

  开路者与引路人,曾毅院士值得

  被我们深深铭记。

  前辈于万难中艰辛探索奋勇争先

  吾辈自当勤奋自勉继续求索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

  送别曾毅院士

  文/科协改革进行时 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协改革进行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