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张瑞宏: 给稻田加点“智慧”

科技日报 2019-05-22

  “再过一个多月,待小麦收割后,就该到种水稻的时候了。”近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瑞宏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水稻要适时选种育秧插播。一旦延期,再加上后期田间管理跟不上,将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三句话不离农田。张瑞宏的同事都说,“你无论和张老师说什么,他都能给你带到田里去。”

  这几天, 张瑞宏和团队成员正在地里忙着:指导一线技术人员做好水稻选种育秧准备,调试各类新研制的智能化农业机械设备……

  已是副厂长却选择辞职读研 

  今年59岁的张瑞宏,看上去就是个“庄稼汉”:皮肤黝黑、裤腿儿沾着泥……这是经年累月在田间工作,给他留下的痕迹。

  入行30年来,他没有一年离开过土地。

  靠着这份坚持,在农业机械、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这块“土地”上,他收获颇丰:先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在专业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生20多人。

  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与张瑞宏幼时的经历有关。他生长在扬州农村,看到父母和乡亲们起早贪黑,一年下来辛苦耕作依旧吃不饱,跑东家进西家借粮……这一幕幕深深地刺痛了他。

  1977年恢复高考后,张瑞宏考入扬州大学,学习农业机械专业。

  大学毕业后,张瑞宏被分配到县里一家生产农业机械的工厂工作。没过几年,由于专业基础扎实,工作成绩优异,他被提拔为副厂长。工作中他常能接触到一些国外的技术资料和先进装备,这让他看到了当时国内外的技术差距,也意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和相关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987年,张瑞宏谢绝了厂领导与亲朋好友的挽留,报考了扬州大学农业机械专业研究生。1990年,他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培养农业机械人才的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2002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他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方向的博士学位。

  2006年,张瑞宏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一些科研单位和外资企业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其中不乏一些高薪的工作机会。可他却选择回到扬州大学,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

  在扬州大学江都高端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庆华眼里,张瑞宏是个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刚到扬州大学工作的那几年,他申请不到科研经费,于是他就把每月大部分工资拿来用于科研,而自己家里却连添一样家电都难。自家生活开销,全靠爱人微薄的工资。

  由于多年没有积蓄,他家里既没买车,也没买房。至今,他们夫妻二人仍住在学校分配的50多平方米的老房内。

  带队建起万亩智能示范区 

  在张瑞宏眼里,我国粮食生产要想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必须改变目前先进技术碎片化应用的现状,组建智慧种植产业体系。

  针对这些问题,张瑞宏每到一处农田便会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农业生产企业建议,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农机、农艺的结合,大力发展现代智能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生态化。

  然而,几年下来,收效并不显著。

  情急之下,他决定自己动手干。去年6月, 在江苏省泰州市农业开发区政府的支持下,张瑞宏带领团队建设起万亩智能高效优质稻米示范区,进行稻麦示范种植。

  同时,张瑞宏带领团队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田间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布在田间的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的长势、叶片数、叶色、病斑、害虫虫口密度、土壤含水量,并将这些数据传至监控中心,为种植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巧用这些新技术,首年示范种植的南粳系列稻米,亩产平均达到700公斤。目前, 张瑞宏团队与扬州大学江都高端装备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扬州金涛精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张瑞宏团队集成创新了多项新技术,建立从种到收的农机农艺融合的农业种植产业链,打造出数字化种植智慧农业示范区。”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虞强说。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