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3.jpg

“空中飞人”林祥棣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11-13

  前半生,他在祖国的南北辗转。直到1973年,他来到祖国的西南重镇成都。此后,这里就成为了他后半生的家。

  林祥棣,生于1934年2月,江苏南通人。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与林祥棣一同从长春来成都的老同事张礼堂记得,初到成都林祥棣被任命为科技负责人,也就是技术“扛把子”。当时,科技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光电跟踪测量技术,“火箭发射后,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测量手段,评估实际发射轨迹和理论轨迹的偏差大小,并不断缩小差距。”科研人员必须经过大量试验和摸索才能出成果,所以当时的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那时,光电所还在距离成都市大邑县22公里的一个山沟里。“整日见不到太阳”的潮湿,让不少来自北方的研究员生了病。尽管条件艰苦,林祥棣常常和研究员们日夜奋战,忙的时候连续通宵“开夜车”。张礼堂回忆说,有一次自己和林祥棣一起加班,看见林老的眼睛都睁不开了,手中的铅笔还像公鸡啄米一样使劲在纸上写着,但就是看不清写的是什么。“那时候,每天能睡够8小时简直就是奢侈。”

  在曾任中科院成都分院书记的刘建纪的印象中,林祥棣记忆力非常好,理解力非常强,不管是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也不管多么复杂的事物或理论,他只要听一遍别人的讲述,就可以条理清晰地讲给他人了。1999年,西南工学院要和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希望他能推荐一位有威望有学识的人担任刚成立的西南科技大学的校长,刘建纪当即推荐了林祥棣。

  林祥棣欣然接受。2000年起的四年,他频繁奔波在程度和绵阳两地。用原西南科大校长肖正学的话来说,林祥棣是推动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人物。为了找准学校定位,林校长自己做了一个PPT。他从高校排名、社会评价等方面出发,收集整理了全国高校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学校定位,以及未来学校应发力的重点。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张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到,“PPT有好几十页,数据、文字都是林校长亲自整理完成,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件事情,也给了学校老师很大的影响。“那是我们第一次对学校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开始思考如何推动学校未来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林祥棣和刘建纪除了是多年共事的同事外,还是住在同一栋楼的邻居。“平日在院子里看到老林,肯定就是两件事跑不脱”,刘建纪说,要么是出门买零食,要么是去数码城买电脑的配件硬件。林祥棣一生非常简朴。在刘建纪的记忆中,林祥棣对生活没什么高要求,只要不饿就行。“我都看见过几次,他穿的衣服还是打折过的。”

  2018年7月29日,林祥棣在成都逝世,享年84岁。而就在住院前,80多岁高龄的他还频繁坐飞机往返于成都北京之间,放不下学术工作的重担。月月飞、周周飞,是他多年的工作常态,因此他被同事们称为“空中飞人”。林祥棣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为光电和科教战线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