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11).jpg

张福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09-17

  扇贝,曾几何时被尊为海鲜八珍之一,八十年代, 针对我国黄渤海海域的浅海养殖出现的养殖种类匮乏、效益低下、海水养殖业面临严重滑坡的局面,张福绥及其课题组将目光投向了扇贝生物学及引种、养殖研究。

  张福绥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学家,在其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在贝类增养殖业发展上更是成绩斐然。

  1927年,张福绥出生于山东昌邑,家境并不富裕的他,生活十分清苦,其少年时代的求学条件亦是充满坎坷。即便如此,张福绥仍艰难地读完了中学,于1949年考入大学,攻读水产系养殖专业。毕业后,张福绥在广东省水产学校教授浮游生物及贝类养殖等课程。

  张福绥的海洋科学研究始于1956年。那年,他成功考取了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的研究生,学成后留在研究所从事海洋浮游软体动物区系分类研究。期间,张福绥在著名贝类学家张玺先生指导下,对我国海洋动物区系进行了亚区级区划,首次提出有建设性的区划界定,将我国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提升到新的层次。张福绥在对我国海洋浮游软体动物和底栖贝类的种类与分布进行研究后,鉴定报告了61种海洋浮游软体动物,含1新属、4新种,修订了海若螺科分类系统,建立1新亚科Prionoglossinae。极大丰富了我国海软体动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

  除去对海洋浮游软体动物区系分类研究外,在贻贝养殖方面,张福绥创建了贻贝的人工育苗、自然育苗新工艺,首次对黄海贻贝进行了系统研究,使育苗单产量创世界最高记录。让贻贝养殖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

  在扇贝培育方面,张福绥经过研究推论决定引进美国海湾扇贝作为亲贝,但贝类不耐高温,离开海水极易死亡,前两次引进均以失败告终。他总结经验,尝试第三次引进。1982年,张福绥从美国带回128个扇贝,路途辗转约60小时之久,到达目的地后将扇贝养于室内水槽中,陆续仍有死亡,最终仅存活26个亲贝。张福绥与同事们日夜精心照顾,约1个多月的辛苦付出,终于盼到了小贝苗的诞生。海湾贝引进成功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张福绥又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亲贝促熟、饵料、采卵、孵化、幼虫到养成等一些列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一整套工厂化育苗和全人工养成技术。至1985年,在山东、辽宁、河北等水产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海湾扇贝育苗和养成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并在我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成为当时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我国贝类养殖产量跃居世界高位。

  2016年2月9日,这位暮年耕海人离我们而去了,他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德高望重的师长,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李浩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