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璇:情牵西部特教 倡导手语科普

科普中国网 2019-03-13

  她全心投入残疾人事业,创建手语翻译团队,带领师生们做义工、搞义演,进行心理辅导;作为我国首位公派聋人教师赴美国孔子学院任教;多次进藏对聋协工作和特校工作进行帮扶;常年赴各地特教学校和机构讲学授课,足迹遍布包括港台在内的26个省市自治区,受益人次数以万计。她,就是重庆师范大学殊教育系专职教师——郑璇。

  忠于教育事业,守护无声世界

  郑璇虽自幼失聪,但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同时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美国手语四门语言,聋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以攻克制约聋教育有效性提高的瓶颈——聋人语言问题为目标,主要承担《大学语文》(聋生)、《人际沟通》(聋生)、《手语》、《语言学概论》、《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构建“汉语—手语—沟通技能”的聋生沟通能力培养三位课程体系,致力于提升聋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与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深受学生好评。曾荣获全国最美教师、重庆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等多项荣誉,连续四年荣获全校“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奖,所主编的手语教材获全市教学成果奖。2016年入选重庆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培育计划”。

  郑璇不仅肩负聋教育方向多名年轻教师的指导任务,还以聋人工作室、手语研究中心为契机,为聋生的成长和自立搭建良好平台。同时,她还长期担任聋人大学生的班主任,为同学们排忧解难。身为聋人教师,她以独特人生体验和丰硕事业成果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她所传达的正能量,感化着每一位重师学子。九年来,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励志聋生典型,毕业聋生从教率达到30%。学生评论她“人美心善,平易近人,不管是听障学生还是普通学生都以诚相待”。

  多年潜心科研,学术成果丰硕

  作为聋人博士,郑璇老师具有出色的独立科研能力,先后在《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中国听力语言康复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出版专著1本、译著5本,主编教材2部。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手语基础教程》系该社“教师教育精品教材”中特殊教育专业系列代表书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被全国二十余所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手语翻译专业选为指定教材或参考书。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主研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多项。应邀担任国家通用手语项目结题会的专家评审,多次到国内外讲学、访问,足迹遍及包括港台在内的20多个中国省市区和美国30多所学校和机构。

  2017年以来先后受聘为绍兴市手语研究会特聘理事、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教学院客座教授、美国Harkin学院兼职研究员。学术界同行评价其“作为聋人学者,在中国手语和聋教育研究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自2014年起,郑璇在调研中西部聋人生存状况的基础上,考察国内类似机构,借鉴同行先进理念和经验,思考如何整合并优化现有的各种资源,提出较为完备的策划方案,积极筹备并最终成立了重庆师范大学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为日后手语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聋教育工作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此外,作为聋教育学科带头人,郑璇领导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致力于听障教育研究,形成了一支新老结合、多学科整合的专业科研团队,共同参与手语的研究、推广、服务等工作,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不同角度对聋人与手语进行研究。

  搭建聋听桥梁,倡导手语科普

  多年来,郑璇一直致力于将手语语言学和聋教育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用于指导聋校教学。她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手语语言学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而咱们国家却还有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倡导手语科普,不仅可以直接推动特殊教育的革新,对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提升聋人群体生活质量也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向社会大众介绍和宣传手语和聋文化。不仅对校内教师积极开展手语培训工作,还创建了手语翻译团队服务广大聋人群众。9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参访近70个特教学校/高校,进行讲座百余场,受益人数数以万计。她的讲座不仅传播正确的手语理念,而且给观众上了一堂堂“励志课”。广大特教同行、大学生和聋人群众在和她的面对面沟通中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吸取了正能量,迎来了新的人生转折点。

  在宣讲中,郑璇尤其注重对广大女青年学子的激励,鼓励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大胆投身科学事业。

  为了搭建聋人和听人之间的沟通桥梁,郑璇牵头组建重庆师大手语翻译志愿者团队并面向全市提供服务。2017年,该团队荣获重庆市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并代表重庆市进军全国比赛。郑璇及其团队还通过每周一次的手语角活动面向全市宣传和推广手语,并鼓励聋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手语教学、手语视频拍摄、手语歌编导表演、聋人微电影拍摄等活动中来。

  投身社会服务,群众威信卓著

  早在读书时,郑璇就热心公益事业,在课业之余参加了残疾人艺术团,经常到各地巡演。她还发挥自己的舞蹈特长,义务为聋孩子、智障孩子编排舞蹈。她在“榕树下”文学网站推出了自己的个人电子书,参与了“字幕工程”和“驾车运动”,担任“聋人在线”论坛总版主,为残障人权益鼓与呼。

  工作后,作为重庆师范大学聋教育负责人,郑璇认为大学老师应当走出象牙塔,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实现自我价值。她同聋人群体沟通顺畅,相处融洽,联系密切,深切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呼声。目前,她身兼中国残联主席团委员、重庆市残联副主席、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重庆市聋协主席、沙坪坝区聋协主席等多个职务,为广大听障人群执言发声。在各种会议、座谈、调研中,她多次提出关于手语翻译职业化、聋人从教、公交爱心卡、电视无障碍字幕等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郑璇利用其在聋人圈内的号召力和在特教界的工作基础,倡导青年学生和教师党员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她所直接负责的重庆师范大学手语与聋教育研究中心和沟通障碍教育康复中心直接为本系聋人大学生和全市听障儿童提供康复咨询服务。她与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少年审判庭合作,为在公交上扒窃的聋人女孩担任“合适成年人”,接纳孤残孩子到重庆师范大学特教系实践平台进行康复训练。在聋协工作中,她打破常规,创办公众号,探索各种聋人活动新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倡导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其主办的重阳节“以茶会友,以茶行孝”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此外,她在推进手语普法、扶持聋人创业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成绩。

  情牵西部特教,心系海外聋童

  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时,为响应国家鼓励人才西部就业的号召,郑璇放弃沿海多个高薪工作机会,选择到重庆师范大学投身聋人高等教育。九年来,她对西部特教一往情深,常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支持西部特教学校建设和特教同行的专业成长。她于2009—2014年期间担任SigAm双语聋教育西部项目的顾问,到多家特教学校进行访视。多次在国培、省培中为来自西部的特教老师授课。此外,她还于2015年、2016年和2018年三入西藏开展西藏手语研究工作。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依托,她效仿复旦大学教育援藏英雄钟杨教授,为西藏各特校学生提供教育扶贫:深入特校听课,指导师生的手语,同老师们一起送教上门……她还积极参加社会聋人的活动,走访唐卡店和福利工厂,在扫盲班进行汉语教学,教农村文盲聋人学习中国手语。她的工作得到西藏各特校和西藏聋人协会的认可和好评。

  2016年,郑璇作为我国首位公派聋人教师赴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下属聋校孔子课堂(全球唯一的聋校孔子课堂)任教一年,获得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2017年下半年,结束在孔子学院的工作后,郑璇独身走访全美10所聋校和20多家高校机构,进行中美聋教育与聋人就业比较研究。每到访一所学校,在科研调查之余,她依然担任着中国文化大使的角色,教特拉华州的孩子跳舞,教德克萨斯州的孩子写汉字,教加利福尼亚的孩子剪窗花……在美期间,她在各种场合进行以中国手语、中国聋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科普演讲多达22场,在华盛顿还受到了德高望重、一直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前参议员Tom Harkin先生的专门接见。在她的牵线下,中美特教同行互访,中美聋校结成姊妹校,多家美国聋校有意向发展孔子课堂项目……中美聋教育合作与交流得到显著推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郑璇今后的路还很长。她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加强师德修养和终身学习:倾心教育,做有境界的教师;用心教书,做有责任的教师;潜心研究,做有思想的教师;醉心课堂,做有激情的教师;真心奉献,做有爱心的教师。以实际行动,为中国聋人群体谋福利,为中国聋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个人简介:

  郑璇,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出生。2岁半时因注射卡那霉素过量失聪,双耳听力损失重达100、115分贝,3岁验配助听器,经家庭语言康复训练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先后获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我国手语语言学先驱龚群虎教授,为我国首位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聋人。2009年毕业后赴当时西部唯一的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任教至今,现为该校特殊教育系专职教师,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聋教育学科带头人,手语与聋教育中心负责人。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