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691_b.jpg

辽金建筑:唐风宋制各有所爱

科技日报 2016-09-07


  位于山西朔州的崇福寺是现存的“辽金三大佛殿”之一,较为体现“金随宋制”的风格。

  辽金先后雄起于中国北方,与两宋相对峙。契丹辽和女真金在与宋朝的时战时和中先后吸收了大量的中原建筑技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

  对比金接受宋的建筑影响,辽更多继承了唐的建筑基因,这是因为早在唐初,契丹民族就开始学习汉族文化,“汉化”较早、较彻底。

  辽的政治制度是“北南面官制”,北面官以“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这就导致了辽国都城上京的格局呈现明显的政治因素。

  辽上京是“日”字形,契丹人住皇城,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住汉城。据今日遗址发掘结果看,上京城城墙全用黄土夯筑,周长8916.9米,残高5—9米,辽皇室所住的大内位于皇城中间偏北,大致为长方形,周长约2000米——和今日一所普通大学规模相仿。汉城现残存城墙三段,略呈正方形。

  辽上京的城市规划师是汉人康默记,据说他只用100天就建好了这座宏伟的漠北都城,堪称前无古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康默记又主持了辽祖陵的营造。今天去辽祖陵旅游,还能见到一座石房子遗构。这座石房子造型独特,由7块巨大的花岗石板拼成,石板之间用铁楔、铁链固定,据说是辽太祖的停灵房。

  辽圣宗时期,国势达到巅峰,圣宗开始兴建辽中京,新都的模板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

  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达成了“澶渊之盟”,相约永不侵犯。当时汴梁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繁华富庶无与伦比,辽圣宗下定决心以此为鉴,兴建辽国的“小汴梁”。

  辽中京一改辽上京的南北两区风格,分成外城、内城和宫城三个区,呈“回”字形。现今尚可见到东、西两墙南端的角楼址。

  辽中京遗址内还保存完好一座辽代佛塔——大明塔。这座塔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八角十三层,总高80.22米,基座直径36米,周长112米,是国内体量最大的宝塔,没有之一;高度则排名全国第三。

  辽代砖石结构的宝塔存世较多,北京的天宁寺塔、赤峰的庆州白塔、锦州的广济寺塔、义县的广胜寺塔都非常出名。辽代的木结构古建就少多了,存世一共八座,即著名的“八大辽构”: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山西大同华严寺大殿、善化寺大殿;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阁;河北高碑店开善寺大殿。

  八座辽构都是佛教建筑,但是分门别类齐全,有山门,有大殿,有木塔,有阁楼,几乎囊括了寺庙的一切建筑物形式。梁思成对独乐寺、奉国寺和应县木塔赞不绝口,认为是中国古建的无上瑰宝。

  独乐寺山门是中国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为辽代原物。独乐寺观音阁为三层木结构楼阁,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楼阁,整个楼阁梁柱斗栱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奉国寺是辽代的皇家寺庙,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中国遗存最大的佛殿,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而应县木塔是中国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通体为木头制造,不用一根钉子,应用了54种斗栱,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栱博物馆”。

  辽构用材偏大,斗栱粗硕,明显承接唐风,金建则更接近宋建。

  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取名“中都大兴府”,北京正式开始了800年的建都史。中都的城市格局依然照抄北宋汴梁城,呈“回”字形,皇城部分按照《考工记》“左祖右社”规制来建造坛庙、宗社,证明女真贵族是把自己当作华夏后裔来看待的。

  金代现存的木构古建也主要分布在山西,朔州的崇福寺,晋祠的献殿,长治的会仙观,绛县的太阴寺,等等。其中崇福寺主殿弥陀殿面阔7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约937平方米,和义县奉国寺大殿、大同华严寺大殿并称“辽金三大佛殿”。

  金代统治者大兴土木,于四处兴建寺庙祭坛、离宫别馆、园林私苑,对比辽代统治者的“四时捺钵制度”(游牧民族的游猎习俗),女真人汉化得更彻底,故而在古建风格上,“辽承唐风,金随宋制”这八个字是很好的概括总结。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