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jpg

智能锁让公租自行车随借随还

科普中国网-科技点亮生活 2016-08-24

   

  团队成员介绍智能车锁的功能。

   公租自行车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在北京的街头,一排排红白相间的公租自行车,刷卡即可取用,大大加快了出行效率。但使用公租自行车也有不少问 题:租车还车不方便,尤其是遇到紧急需求,经常不知道周围哪里有车可租;用完了归还也得连走带问才能找到地方;还有一些公租自行车无自带车锁,无法中途停 车。

 

  如果每一辆公租自行车上都装着一款智能车锁,通过GPS定位和物联网连接,使用者点击手机屏幕就能随时找到最近的车辆,用完后就近停放上锁也不用怕丢失,岂不是方便了许多?清华大学电机系2013级本科生朱义诚等6名同学,就开发出了一套这样的智能车锁和手机软件。他们的研发成果今年在该校“挑战杯”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出门遇雨租来的车成累赘

  朱义诚是湖北武汉人。每年寒暑假,朱义诚回到家中,出门聚会访友,经常会选择骑一辆公租自行车,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朱义诚也有苦恼,每次他都必须前往指定地点租车还车,很多公租自行车没有自带车锁,没法随处停车。最狼狈的一次是他租了一辆公租自行车出行,结果多雨的江城突然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而下。自行车是没法骑了,他赶紧找了个地铁站,准备换乘轨道交通。

  但问题随之而来,地铁站附近没有还车点,车又没安装锁具,没法停。无奈之下,他只好淋着雨继续边骑车边打听,找到还车的地方后才转乘其他交通工具,本来应该是最方便的公租自行车这时候反而成为了出行的累赘。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不仅老百姓对于骑公租自行车有诸多不如意,公租自行车的运营者也有苦恼:车辆位置和状况无法准确判断,维护难以及时跟上,另外就是丢失率居高不下。

  如果给这些公租自行车安上一把智能车锁,市民借车就能随时借随时还,运营方则能对每辆车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控,既方便了市民的使用,又帮助了运营方的管理。同时,城市公租自行车的推广能够降低城市自行车的持有率,这一共享经济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城市自行车的使用效率。经过一番讨论,6名清华学子组成了一个团队,决心攻克这一难题。

  定位防盗多功能集于一身

  朱义诚说,在他们的设想中,解决这一难题的核心是为每一辆自行车配备专属的智能车锁。基于智能车锁组成的物联网,就能实现公租自行车的智能化租赁,让过去使用不便的公租自行车更加“贴心”。这把智能车锁应具有车锁定位、GSM网络通信、盗窃识别与报警、按键开锁功能,并通过手机APP实现智能终端与用户之间的人机交互等功能。

  但要真正实现这些功能却并非易事。一把环形车锁直径不到20厘米,最粗不超过3厘米,怎么能集成得下如此多的装置?在电机系副教授陆海峰的指导下,小伙伴们开始了攻坚克难。他们花两百多块钱买来了3个不同款式的自行车锁,拆解摸清里面的结构,然后再各个击破。

  要实现自行车防盗,既要防止车锁被机械破坏,也要防止车被整体搬走,所以车锁要装上震动传感器,还有定位系统。如此多的功能要顺畅运行,还需要进行系统集成。团队中的6个人各有分工,有人负责编程开发手机APP软件,有人负责设计震动传感器,朱义诚的任务则是负责GPS定位功能的集成与调试。他们在寝室搭 起了自己的实验平台,几把自行车锁被拆了装装了拆。

  一把智能车锁价格仅125元

  朱义诚向记者演示了智能车锁的使用过程,当用户需要使用公租自行车时,只需打开手机APP软件,即可在手机地图中寻找自己周围可以使用的公租自行车。

  当用户找到一辆可以使用的公租自行车时,即可通过手机APP扫描车锁上方的二维码,实现手机与车锁的配对。点击“开锁”选项,车锁自动打开,自行车租赁就 完成了;骑车累了想停一停,不难。用户只需点击“锁车”按键即可一键锁车;到达目的地可以还车了,不需要将车停在固定的锁车桩,只需在锁车后点击确认使用 完毕,即可就地还车。同时这辆车的资源释放,信息已经出现在了地图中的待租赁车辆行列中,供其他用户继续使用。

  之前提到的盗窃问题也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过车锁中的震动传感器可以识别撬锁、锯锁等破坏性行为,实时监测公租自行车的安全情况,一旦车锁检测到震动破坏后即可发送短信到用户手机,同时APP软件也会自动弹出报警提示。

  当前的租车系统中的锁车桩建设维护成本高昂,平均每辆分摊成本高达7000元,而一把智能车锁的价格仅约125元,可见以智能车锁替代固定锁车桩能明显降低公租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成本。

  朱义诚介绍,团队成员已经准备在清华校园中募集或低价回收一批校园自行车,或将无人认领的“僵尸车”翻新,安装上这款智能车锁,更好地为清华师生服务,并探索进一步推广的可能。(记者 张航)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科技点亮生活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