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堪比“黑鹰”,欧洲NH-90多用途军用直升机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8-11-13 作者:李小白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李小白

  策划:毕孝斌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NH-90直升机项目是北约军队针对未来军事态势发展提出的,由北约直升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官方资料显示,厂家已向来自13个国家的共18个客户交付了约345架NH-90直升机,累计飞行时间超过150000小时。根据需求,NH-90衍生发展出了两种型号,分别是战术运输型直升机(TTH)和海军舰载型直升机(NFH)。

  北约国家研制的NH-90多功能直升机

  NH-90直升机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随后英国于1987年退出项目的研制)与荷兰决定合作开发20世纪90年代多用途直升机。1992年9月1日,北约直升机工业公司与北约直升机管理局签订了NH-90直升机设计研发合同。由于参与项目研发的国家都是欧洲国家,NH-90直升机在研发过程和性能指标追求的方面与欧洲国家其他的合作研发项目十分相似,具有浓厚的欧洲特色。试图在各国都能承担起费用的前提下,研制一款强调多用途能力的直升机,新型直升机能够执行陆军和海军的各种作战任务,并且在性能上不打折扣。除了注重性价比与多用途性能,新型直升机能够适应多个北约国家的作战需求,可以在北约国家中广泛使用。

  “黑鹰”直升机性能优越,但不能完全满足北约国家的需求

  新型直升机的研发工作在1993年开始展开,其中首架原型机在1995年12月18日完成了首次飞行。第二架与第三架原型机分别在1997年3月19日与1998年11月27日首飞。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第三架原型机拆除了备份的机械控制系统,使NH-90成为了第一款完全采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直升机。

  NH-90直升机的设计达到了北约和多个国家标准,采用了许多尖端技术。设有两名飞行员,机身两侧设有滑动门,机舱尾部设有一具装卸大型装备的尾门,尾部舱门为上下开启方式,开启后可以当作斜坡供车辆装卸。由于采用菱形复合材料机身,NH-90直升机具备同级别直升机中最低的雷达特征。机身还装有红外抑制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直升机的红外特征。机舱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任务的多样性换用不同的配套设备。能够运输2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12具医疗担架,也可以运输超过4吨的物资。

  机身两侧与尾部都设有舱门,可供人员车辆的装卸

  机身长度为16.13米,高为5.23米,旋翼直径为16.3米。采用可收回的起落架,机身两侧的起落架收容于两侧的起落架整流罩,不会占用货舱空间。机身和桨叶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能够大幅度减轻重量,并强化了结构增强了寿命,有较好的防腐蚀能力。具备更优秀的防弹、防撞性能,提高了直升机的安全系数。

  NH-90直升机装备有气象雷达、前视红外系统、数字地图生成器以及自我诊断系统,玻璃化座舱集成了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拥有先进的导航系统、控制系统与通讯系统。多功能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飞行数据、作战任务、导航等信息,并配有头盔瞄准系统,增强飞行员对战场态势信息的掌握,减少飞行员在复杂环境下的反应时间。十分先进的是,NH-90直升机的自动控制系统与电传飞控系统高度融合,通过计算机计算处理桨距与油门的匹配关系,可以大大减少飞行员操作飞机的工作量。

  NH-90的玻璃化座舱,高度信息化、数字化

  NH-90 TTH与NH-90 NFH有着较高的通用性,NH-90飞行员与维护人员能够在同一系统下培养,同时还可以降低直升机的成本,缓解后勤保障压力。NH-90 TTH与NH-90 NFH基于同一平台开发,但根据各自的作战环境与任务需求装备了不同的机载设备。NH-90 TTH主要进行战术运输、机载作战、侦察、伤员后送、特种作战、伞降、空中指挥等作战任务,信号特征较低,配有完善的传感设备与探测系统,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NH-90 NFH则主要用于反潜、反水面舰艇作战,并担负搜索、救援、人员运输任务。配备声纳浮标、拖曳声纳、战术雷达、磁异探测器等设备,能够在昼夜间、恶劣海况环境下使用。不仅如此,不同国家的不同客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各自改装和订制,他们通常会加装不同的机载武器和传感设备、更改机舱布局,从而满足各自的特殊需要。

  NH-90 NFH舰载直升机

  作为一架综合性能先进的直升机,NH-90有着较为精干的多用途能力,可以满足陆军、海军在各自作战任务中对直升机的需求。同时,NH-90还达到了北约的规范标准,被十几个国家的军队采购装备。与欧洲研发的其他武器装备一样,NH-90直升机像是多功能的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开辟了一条独立于美国、俄罗斯之外的发展道路。

  NH-90直升机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