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中国电影进军好莱坞的试金石

光明日报 2016-12-21 作者:牛梦笛

  电影《长城》海报 资料图片

  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长城》已于12月16日在全国上映,上映3天票房就突破4亿元。《长城》拉开了贺岁档电影的序幕。张艺谋说:“《长城》是我韬光养晦之作。长城上打的怪兽不是美国人的怪兽,不是普通的怪兽,而是《吕氏春秋》与《山海经》所载之饕餮。中国人与贪婪的对抗,已经延续数千年。而为了这样的对抗,长城内的中国人彼此信任,不吝牺牲。”

  这一次,中国导演借助好莱坞的资本、技术和班底呈现了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张艺谋把《长城》比作“借水行船”。

  “借水行船”展现文化自信

  这部花费1.5亿美元打造的中美合拍电影,将导演的权力交到了中国人手中。如何站在世界舞台上讲故事,成了张艺谋面临的难题。在他看来,“这件事情做起来很难,就是要顺着故事的结构去进行调整。这部电影不只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是拍给全世界看的一个大片。所以如果你只讲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道理,国外观众是不爱听的。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支精英部队“无影禁军”为保卫人类,在举世闻名的长城上对抗一种神秘力量——上古神兽“饕餮”而展开的生死决战。

  《长城》将多个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中国古代的长城、火药、饕餮、孔明灯、秘密部队都在影片中有所展现。张艺谋说:“至少要让全世界爱看娱乐电影的年轻人看到这个电影,让他们知道火药是中国发明的。”

  影片探索产业意义

  市场是多元化的,有人喜欢艺术片,有人却喜欢商业片。不论观众对电影类型有何偏好,都不能否定电影的娱乐属性。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的时候,冯小刚曾跟万达集团的王思聪打起了“口水仗”。从世界市场来看,电影制作方不会放弃百分之九十九的市场份额,去保全电影的艺术价值。

  上映以来,观众对于《长城》的态度褒贬不一。有人认为,《长城》将中国符号硬生生插入简单故事中,没有太多感染力;也有人认为,《长城》之于产业的意义更高于艺术意义。影评人周黎明认为:“《长城》是纯粹的商业片娱乐片,定位非常清晰。因此,我们在评判时,也应该找准定位,骂也该骂到点上。”对此,张艺谋认为:“真没有什么委屈,这么多年板儿砖拍得我都习惯了。我认为《长城》这件事做到这个程度,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我认为它是有意义的。如果它成功了,尤其在海外获得成功,将会意义非凡。”

  好莱坞工业流程上的标准产品

  好莱坞流水线式的电影工业化生产模式,对中国电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电影走出去,不仅是电影本身的走出去,还要靠中国电影人走出去来推动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正如张艺谋所认为的那样,“如果《长城》的全球票房能达标,好莱坞会推出很多这样的项目。到那时候,一个张艺谋肯定不够,所以会有更年轻的中国导演、更多的中国演员站上这个舞台,会有更多元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各种类型片中出现”。

  《长城》是好莱坞工业流程上的一个标准产品,但故事的内核是基于中国文化而展开。当年,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上映时,中国电影人感慨:“什么时候才能自己拍一部饱含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大片。”这一次,中国人做到了,虽然故事逻辑过于简单,不被许多中国观众看好,但至少《长城》迈出了中国电影人和好莱坞深度合作的第一步。

  对于《长城》在海外的情况,张艺谋很兴奋,“明年2月《长城》在全世界一放映,100多个国家,半年之内,来看《长城》的人数最少都是1亿人次起。每年来登长城的外国人人数是200多万人,而这一部电影的观影人次就相当于50年登长城的外国人数。”

  《长城》站在世界舞台上讲了一个中国故事,不论你认为这个故事好与坏,至少,这一次中国电影人靠自己的实力,在好莱坞取得了一席之地。我们也期待着《长城》在海外获得成功,带领更多中国电影人走出去,从而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声名远播。

  (本报记者 牛梦笛)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