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雾霾,更要防“雾霾谣言”

中国气象报 2017-01-03

  在2016年12月16日的霾天气过程中,关于雾-霾的各种谣言不胫而走,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不实信息以“病毒式”传播的速度呈现刷屏之势,使公众陷入不必要的恐慌中,给环境治理工作造成了极大阻碍。

  ■雾-霾主要侵害12岁以下儿童?

  谣言:2016年12月20日,一条称“此次雾-霾携带的病菌具有传染性,所带病菌主要侵害12岁以下儿童,且被传染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烧必须住院治疗”的微信文章被大量转发,消息引起许多家长关注和担忧。

  真相:专家表示,雾-霾携带病菌成分因地域而异,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雾-霾能够自己产生病菌。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传染病的流行发生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们只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戴口罩等)就能阻断传播的途径,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微信朋友圈所传的症状类似于呼吸道疾病症状,冬季本属于高发期,雾-霾只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不能称之为传染源。

  ■带耐药性基因的雾-霾

  被吸入会感染疾病?

  谣言:前不久,一则有关雾-霾的说法也为人们所关注——“北京等地雾-霾中发现耐药菌,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对它束手无策”。

  真相:经记者向瑞典哥德堡大学学者乔奇姆·拉尔森求证,证实这只是国内一些媒体的错误解读。拉尔森告诉记者,这项研究不意味着呼吸城市空气就有感染的风险。

  拉尔森介绍,耐药性基因要感染人体有很多条件。首先,它必须存在于某种活的细菌中。其次,这种细菌要属于可能引起疾病的种类,即细菌有致病性。再次,在空气中要有足够多这样的细菌,即人体要暴露在足够数量的细菌中才会生病。耐药性基因、耐药性细菌、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这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拉尔森说,一个细菌对某种抗生素是否有抗药性,与其引发疾病的能力(致病性)无关。

  ■“中国霾中性”,比伦敦雾安全?

  谣言:近日,有媒体以《国际科研团队:中国霾是中性的,与当年英国伦敦夺命大雾成分不同》为题进行报道,由此“伦敦雾是酸性,中国霾是中性,所以中国霾更安全”的说法在网络流传,引发争议。

  真相: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格慧表示,伦敦雾与中国雾-霾有相同的过程,这里是指在雾-霾期间,二氧化硫在颗粒物或者雾滴上被二氧化氮等氧化剂氧化形成硫酸盐的液相化学机制是一样的。但是,伦敦雾是发生在雾滴基础上的,中国霾是发生在灰霾粒子基础上的,雾滴体积远大于灰霾粒子。

  “中国霾中性”说法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与伦敦烟雾事件期间的大气颗粒物相比,中国灰霾粒子的酸碱度(pH值)偏中性。伦敦当时污染物浓度远远高于我国现在,并且大气中存在大量强酸性粒子,容易造成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对本身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影响更为严重。在我国,空气中有大量的氨气存在,硫酸盐在形成过程中与氨结合,中和了酸性粒子,变成了中性。与伦敦雾相比,目前我国雾-霾是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型的复合污染,既有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特征,也有伦敦烟雾事件的煤烟型特征。事实上,空气污染是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空气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损害。

  面对雾-霾,我们要做的是科学应对,尽量减少其带来的伤害。制造、散播雾-霾谣言,对治霾工作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因为夸大、歪曲事实给人们思想上造成压力和伤害。因此,应对雾-霾不仅仅要在线下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还要在线上防止“雾-霾谣言”产生破坏性作用。(吴婷)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气象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