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混合运算”的扶贫路

科技部28年帮扶永新县掠影

科技日报 2017-03-24

  通讯员 龙艳红 周智玮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县财政总收入由1989年的1361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0.15亿元,贫困人口由25.6万人下降至1万余人……

  28年,国定贫困县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在科技部的倾情帮扶下,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

  探析28年科技扶贫,记者发现奥秘所在:以科技作支撑,做好由加、减、乘、除组成的经济“四则运算”,谋划出一条转型升级的独特“捷径”。

  “减除法”,换人换代换脸

  减人员、提技术,降成本、优环境,永新工业在这些“减法”运算中不断创新升级:赣粤恒兴、博硕电子等企业陆续“机器换人”,鑫力华数码、肯特化学等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企业层出不穷,皮制品、铜制品、药化和茧丝绸等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依托科技部的项目投资,永新县于2013年在工业园区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并利用校企联盟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推动企业“机器换人、产品换代、品牌换脸”。

  就这样,永新县善用“除法”。2016年,永新县为企业减负5亿元;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6.9亿元、增长7.6%;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新型实用专利230项,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尽情释放。

  “乘法”,裂变绿色农业

  星火计划、支撑计划等75项国家级科技扶贫项目推进,白莲生态种植、绿色大米栽培等219项新技术、156个新品种逐渐推广……科技的“乘法效益”正让永新县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基层科技处处长杨如介绍,2012年投资兴建的4275亩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土地劳力、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犹如一个个活跃的“乘法因子”,促使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珍稀楠木、蚕桑等绿色农业产业“裂变”。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带动下,通过“公司+科技特派员+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永新县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引进海安模式,建设12个50亩种桑养蚕基地,并推广桑园套种竹荪等技术,扶持种养大户及贫困户发展桑蚕产业……

  如今,永新县“四个千万工程”正在发生“裂变”:发展井冈蜜柚6.5万亩、珍稀楠木4万亩、绿色蔬菜11.5万亩、蚕桑3.6万亩、高产油茶4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4个、绿色农产品标志9个、有机农产品标志7个,其中,三湾牌籼米、三湾牌西瓜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

  随着正在实施的“互联网+”行动,永新县推广“电商平台+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农产品转换为真金白银的收入,10余万农民已经品尝到了绿色农业的“甜头”。

  “加法”,攀升幸福感

  用“加法”改善民生,使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节节攀升。科技部从医疗卫生、教育等入手,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

  科技部先后兴建中智希望小学、永安中学等学校,开展电脑、图书捐赠等捐资助学活动,共资助贫困学生100多人,并牵线搭桥引导社会力量在永新进行捐资助学。28年来,共开展科技扶贫捐赠项目11个,接收捐助资金达2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科技部2012年在永新县实施了“健康服务平台构建与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科技惠民项目,此后建设了远程诊疗、远程监护、健康教育“三大平台”,让老区人民在县内就能享受到省内外“名医名院”的诊疗。

  目前,永新县实施远程会诊已700多例次,惠及10余万群众。

  (科技日报北京3月23日电)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