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宇宙是“模拟”的吗?

科普中国网 2016-06-07

   

  虚拟现实是当前全球科技领域最为火热的技术之一,包括谷歌、脸书、微软、索尼等在内的科技巨头纷纷涉足其中。虚拟现实大火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眼中的“现实”却可能是虚拟的呢?

  我们被“模拟”的概率有多大?

  电脑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可以通过“编程”这种手段,通过一段段的程序代码,建设一个个虚拟的“世界”。

  那么,整个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是不是都处于一个庞大的程序中呢?说的简单一点:作为人类个体的我们,也许仅仅是一个庞大程序中的一个符号。就好 比某一天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了极致,可以创造出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那么,这些“人”会不会知道自己、自己的世 界都是虚拟的呢?

  虽说“我们的宇宙是虚拟的”这个想法有点像是电影《黑客帝国》里的桥段,但这确实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猜想。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纪念辩论会上,研究人员们讨论了这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辩论会的主持人是海登天文馆馆长奈尔·德葛拉司·泰森,他估计,“我们只不过是在别人硬盘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概率是50%。“我认为,这种可能 性或许相当高。”他指出,虽然黑猩猩和人类98%的DNA序列都是相同的,但是两者之间的智力差距却是很大的。在别的什么地方可能有种智力比我们要高很多 的生命形式。“在他们看来,我们可能是口水直流、胡言乱语的白痴。”他说,“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么对我来说,不难想象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其他实 体为了娱乐而创造出来的。”

  哪些证据能证明虚拟理论?

  支持虚拟理论的一个著名的论证出自2003年,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拥有强大计算力量的先进文明可能会在计算机中模拟他们的祖 先。而且他们可能有能力同时运行许多这样的模拟,这就意味着宇宙中绝大多数的意识实际上是这些模拟程序里的人造意识,而不是祖先原本的意识。所以,简单的 统计显示我们极有可能也是这类模拟出来的意识。

  而且我们还有其他的理由认为自己是虚拟的。比如,随着我们对宇宙了解的深入,我们渐渐发现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数学定律上的。或许这并不是理所 应当的,而仅仅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的属性。“如果我是电脑游戏里的一个角色,我最终将会发现游戏的规则完全是死板的、基于数学的。”麻省理工大学的宇宙 学教授麦克斯·泰格马克说,“这正好反映了编写这个游戏的计算机代码。”

  另外,源于信息论的一些概念也不断出现在物理学中。“在研究中我发现了这个非常奇怪的事。”马里兰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詹姆斯·盖茨说,“出于工作需 要,我接触了错误校正码——使浏览器正常运行的代码。但为什么在我研究的有关夸克、电子以及超对称的方程中也出现了错误校正码呢?这使我突然意识到,我不 能再说像麦克斯这样的人是疯子了。”

  反对派怎么看虚拟理论?

  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理由。“如果你发现可以用IT方法解决你的问题,这或许只是一时流行的风尚罢了。”泰森指出,“如果你是锤子,那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

  而且,对“在未来,大多数意识都是人工的而非生物的”的统计学论证也不一定正确,哈佛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丽莎·蓝道尔说:“这个论证并非基于精确定 义的概率。其中提到会有很多东西想要模拟我们,对这个我无法苟同。我们通常只对我们自身感兴趣,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更高级的物种会想要模拟我们。”蓝道尔 承认,她不是太理解为什么有些科学家会对宇宙是虚拟的这个想法产生兴趣。“实际上让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认为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她认为这个想 法符合现实的可能性“实际上是0”。

  这种触及存在本质的猜想通常是无法检验的,但是有学者认为,他们可以找到我们生活在电脑游戏里的实验证据。一种观点认为,为了让模拟更容易运行,程 序员会选择“走捷径”。“假设有一个宇宙模拟程序只能获得有限的计算机资源,就像我们一样,那么物理定律就会被存放在有限存储空间内的有限点集里。”麻省 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Zohreh Davoudi说,“然后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看哪些信号能够证明我们来自不连续的时空。”这样的证据可能来自宇宙射线等。如果抵达地球的宇宙射线能量分布 异乎寻常,则可以证明宇宙是由离散的点组成的而不是连续的。“这是一种能够说服我这种物理学家的证据。”盖茨说。相反,要证明宇宙是真实存在的或许会更加 困难。“你找不到能证明我们不在模拟程序里的证据,因为我们能找到的所有证据都可能是模拟出来的。”纽约大学的哲学教授戴维·查尔莫斯说。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