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逆转后人类会怎样?哪些事实证明地球磁北极未来会变成磁南极?

科普中国网 2017-11-29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寒木钓萌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太阳系中飘,哪有不挨刀。

  上图为NASA模拟火星大气逐渐被太阳风吹离的过程,这是导致火星大气压只有地球0.6%的原因之一。

  行走于太阳系的内行星也是不容易,无时无刻,它们都在经受着太阳的“狂风骤雨”——太阳风。

  偶尔,太阳还会放大招,这就是无敌神掌耀斑!万分幸运的是,地球有个金钟罩——地球磁场!

  所以,当你看到美丽的极光感受到浪漫时,你还可以告诉身旁的女友:这其实是地球在与太阳过招,真正的刀光剑影!

  如上,地球磁场真是太重要了!它罩着的不止是你,也不止是我,而是蓝色星球上的所有生物。

  而现在,地球物理学家们却说,地磁曾经发生过多次大逆转,也就是磁北极和磁南极互换位置,这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无可辩驳!

  地磁逆转的证据

  近墨者黑,近磁者磁。

  当我们用一根小铁钉在一块磁铁上摩擦几下后,小铁钉也就具有了磁性,你能用这根小铁钉去吸引铁屑,这就是一个磁化的过程。

  而某种材料经过磁化到饱和以后,撤去外加磁场,这种材料在原来的外磁场方向上仍能保持一定的磁化强度,这就是“剩磁”。

  剩磁就是证明地磁逆转最最有力的证据!

  地球就是块“大磁铁”,它能磁化一切能磁化的物体,包括岩石。

  火山喷发时,流出的熔岩冷却后变成岩石,这些岩石内部,其剩磁的方向也就代表了地球磁场的方向。

  调查300万年前形成的岩石剩磁,我们也就知道了300万年前地球的磁极方向。

  你说,不对!那块岩石在300万年的时间里,不知翻滚了多少次,你这不是刻舟求剑吗?

  反驳有效,特别有效!

  不过,这里的岩石是不会单独跳出来掉转方向的。

  在大洋中有一些带状分布的海岭(洋中脊),带状海岭是下方熔岩的出口。不断涌出的熔岩从海岭流出,冷却后成为坚硬的大洋地壳。而大洋地壳因为不断受到新涌出溶岩的推挤而向两旁移动,这就是海底扩展。

  显然,从带状海岭涌出的熔岩冷却后,它含有剩磁,而其剩磁方向也就代表了地球当时的磁极方向。

  如上图,海底扩张的过程中,新的大洋地壳,其剩磁方向必然指向当时的地球磁极方向。

  除非地磁曾经多次逆转,否则,我们再也找不到其他理论来解释带状海岭两旁的大洋地壳,为什么其剩磁方向会频繁地反向了。

  在学术界,没有人怀疑地磁逆转,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也就不用劳神去怀疑了。除非你有恒心,付出十几年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后,才能得出自己有价值的看法,而只怕那时,你也只会得出地磁确实会逆转的结论,同时发出感叹:此生亏大矣!

  逆转后对人类的影响

  地磁逆转是那些持有强烈末世论的人的“有利武器”,他们宣称,已经找到了过去地磁逆转和物种灭绝之间的联系!

  这可吓坏了无数大妈。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因为这很好证明。

  地球诞生于大约45.4亿年前,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地球产生磁场以来,它就已经逆转了很多次。而科学家们利用同位素测年法测定大洋地壳的年龄后,统计了大约8千万年内的上百次地磁逆转,发现逆转周期没有规律性,有时几十万年逆转一次,有时上百万年才逆转一次。而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逆转发生在78万年前,这次逆转以两个地球物理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叫“布容尼斯-松山反转”。

  恐龙统治地球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在它们的生存年代,地球磁极曾发生多次逆转,但没有一次是直接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主流观点是6500万年前小行星的撞击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现代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古猿数百万年前就存在,如果地磁逆转会导致物种灭绝,那么78万年前的那次逆转也会导致古猿灭绝,但是没有,它们进化成了智人。

  当然,我们也绝不能说它对人类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谁也不敢这么说,毕竟人类文明从未经历过地磁逆转。只是,这种影响是可控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地磁逆转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不是说指南针今天还指着北呢,明天它就掉头指向南了。

  根据研究,人们认为地磁逆转的过程长达一千年之久,在这一千年内,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应对。

  笨如恐龙、各种鸟以及猫猫狗狗在它们的进化史上都经历了许多次地磁逆转,它们没事,我们更没事。顶多就是在逆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磁减弱,人造卫星更容易受到太阳风的攻击而已。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