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沦陷的,不只是物理学科

环球时报-环球网 2017-09-13

  据媒体报道,物理学科在浙、沪两地新高考中“遇冷”。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

  对于这种现象,大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3+3的选科设计,让一些学生功利地选择放弃物理学科,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科学人才培养都会产生严重后果。也有人认为,很多学生在中学学物理(以及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生物等),不过是为了考出更高的分数,以便能进入理想中的大学。高考考完之后,这些学科的知识也都还给老师了。

  以上意见貌似不一,但其实指向同一问题,即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在应试导向下,所有学科的教学都重在应试,对学科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上海和浙江两地率先试点。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科目改革,具体为文理不分科、实行3+3科目组合。考生除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可在其余的考试科目中自选3门,且文理自由搭配。取消文理分科的目的,是避免学生过早分科,导致知识结构单一,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培养;实行3+3科目组合,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促进学生的学科兴趣发展。

  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学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这不利于我国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以数学为例,我国学生在奥数竞赛中屡获金牌,但目前这些获奖者中还没有出现数学大师,其他学科竞赛也一样。要让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就需要从根本上扭转单一的应试评价体系,即除了要进行高考的科目改革外,更要重视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只有坚持按照招考分离原则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倾向,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教育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环球时报-环球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