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非洲昏睡病寄生在哪里

科学网 2016-09-29

   

  一种名为非洲昏睡病的致命疾病困扰了医生几十年。它会从村庄无影无踪地消失,却又在数周或几个月后不明原因地重新出现。受到挫败的卫生官员想知道,当并未有村民或者动物(该疾病的唯一携带者)在引发昏睡病的虫媒寄生虫测试中呈阳性时,这种疾病是如何存活下来的。如今,科学家或许最终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该疾病一直躲藏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即生活在人类的皮肤中,甚至通过皮肤传播。

  非洲昏睡病由一种类似蠕虫且仅通过采采蝇传播的微小寄生虫引发。这种寄生虫会闯入大脑,导致感染者出现头痛、颤抖、意识混乱和瘫痪。同时,感染者的睡眠周期被扰乱,导致其有时清醒,有时处于睡眠状态。该疾病的名称也由此得来。

  几年前,当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寄生虫学家Annette MacLeod研究这种寄生虫在小鼠体内的表现时,她注意到在显微镜下能看见其往小鼠皮肤中“挖洞”。和直接接触血流的蚊子不同,采采蝇会咬破肉,从而为“穴居”在皮肤上的寄生虫提供感染这种蝇类的机会。

  MacLeod分析了昏睡病寄生虫的样本,并在为数不多的人群中发现了它们,尽管这些人当时并未表现出任何症状。进一步的试验表明,皮肤中拥有这种寄生虫但寄生虫在血液中的水平检测不到的小鼠,能轻而易举地将该疾病传染给采采蝇。这些结果表明,人类皮肤可能是这种感染的一个“未被赏识”的宿主。MacLeod和同事在日前出版的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MacLeod介绍说,未表现出症状且血液中几乎没有这种寄生虫的人,仍可能携带该疾病并将其传染给其他人,如果他们被采采蝇叮咬过的话。她同时表示,这种疾病在人类之间通过皮肤传播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可能比较罕见,因为它不得不进入破损的皮肤。(来源:科学网 宗华)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