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造潜艇啥都缺 或壳体都难完成

环球网 2017-03-23 作者:张亦驰 刘扬

  蔡英文视察台老旧潜艇

  21日,蔡英文主持了台军“潜艇自造设计启动及合作备忘签署仪式”,标志着台湾潜艇自造计划正式启动,而自造潜艇,还只是台“国舰国造”计划的一小部分。大陆军事专家表示,自造潜艇是台湾多年夙愿,但凭借台湾目前军工实力,恐怕不是想“自造”就能“自造”的,这种窘境在台湾的主战装备领域很普遍。台湾军工业虽然曾盛极一时,但随着人才、技术、资金和外援的多重限制,台军工业未来难有翻身机会。

  “国舰国造”不容易

  实际上,蔡英文在去年上台后就表示要支持“国舰国造”计划,按照当时民进党的规划,未来20年将投入约240亿美元,建造4艘6000吨级“神盾”舰、多艘2500吨级护卫舰、7-11艘“沱江”后续轻型护卫艇、6艘扫雷舰、2艘1.6万吨级的船坞登陆舰、6艘以上1500吨级的柴电潜艇,并改装现役的两艘荷兰“旗鱼”级潜艇等,仅在潜艇领域就要投资约120亿美元。目前台军已经启动的“国舰国造”计划包括6艘扫雷舰,“沱江”舰后续量产型建造计划,也就是新的500吨级导弹艇,其首舰已经服役,此外还包括登陆舰和1.6万吨的大型补给船。

  但目前台湾没有大型舰艇的建造经验,上述计划如无外援肯定无法完成。这其中,水面舰艇最“卡脖子”的仍然是动力系统,目前世界上能为大型驱护舰提供动力的国家和公司屈指可数,台湾目前不太可能自行研发大型动力装置。而又有哪家公司愿意为区区几艘舰的动力系统订单和中国大陆闹翻呢?相比较之下,舰载武器的研制难度并不大,毕竟现在台湾已有现成的“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天弓”防空导弹改一改上舰问题也不大,但作战指挥系统和传感器恐怕就要从头做起了。

  潜艇曾被台军寄予厚望,因为它对大陆的潜在威胁要超过大型水面舰艇。但潜艇研制难度更大,除了核心的动力装置,AIP系统也是台湾很难在短时间克服的,目前世界上的AIP系统几乎都源于极少数西方和俄罗斯的公司,技术垄断性很强,凭借台湾本身技术实力很难攻克,外购途径也会受阻。另外,仅仅是壳体的钢材和焊接工艺“台船”恐怕都不容易完成。台湾潜艇很可能会采用西方的单壳体设计,对加工工艺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由此来看,台所谓“国舰国造”计划将有很大不确定性。

  主战装备难自产

  和舰艇领域的情况相似,台湾在陆战装备和航空装备领域的主力装备均为进口货,自产装备只是甘当配角。

  地面装备方面,台可自行研制捷豹装甲运兵车、雷霆-2000火箭炮、自行火炮、自动步枪等,但最主要的主战坦克“勇虎”却是拼装货,是用美国技术和套件攒出来的,性能落后大陆99A主战坦克20年。

  在航空装备方面更是如此,当年为了研制本土防御战斗机,台方向美派出大量科技人员学习先进技术,结果在美国帮助下研制的“经国”(IDF)战斗机仍然大量运用美国技术和零部件。目前的主力战机仍然是美制F-16和法国的“幻影”。

  出现上述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台湾在主战装备研制方面缺少核心技术,由于装备量很少,台湾不可能在大型军备方面投入过多资金,而且台湾没有这样的工业基础,所以研制的武器水平,往往取决于国外公司愿意输送给他们的技术水平。例如IDF战斗机,就严格限制在“本土自卫”的档次上,它可谓是世界上最轻量化、腿最短的三代机。

  后续发展缺少底气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陆军事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台湾的军工业可以说掀起过一个小高潮,IDF战机堪称亚洲第一型三代机,尽管很多技术直接从美国“拿来”,而且总体性能在三代机中也是偏低的,但确实要大幅领先于当时大陆最好的歼-8战斗机。而“天弓”防空导弹也是亚洲第一种三代中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在一些性能上不输于大陆的“红旗-9”早期型号,而IDF和“天弓”列装时间要远远早于大陆的歼-10和“红旗-9”。但问题是,台湾的军事需求和财政情况很难提供持续的资金投入,由于缺少新的计划,台“中科院”大量人才流失,当年那批“学成返回”的航空技术人才基本流失殆尽,再想重新组成团队研制新机并不现实,所以现在台北航太科技展上只能看到台湾的小型无人机。

  不过专家表示,即便如此,如果台湾确实“铁了心”往里砸钱,还是能折腾出一些给解放军制造点麻烦的武器的。目前来看,最可能的便是在导弹领域。台湾曾有“雄风-2E”巡航导弹研制计划,虽然后来被叫停,但研制更先进的、具备隐身能力的巡航导弹也并非不可能,目前台军已装备了用于打击导弹阵地的具备一定隐身能力的“万剑”机载增程布撒器。另外,弹道导弹对于台湾来说研制难度也不算大。这些武器虽然不会改变未来两岸的实力对比,但大陆也不太容易做到密不透风。对此,大陆必须高度重视,切断台湾获取进攻性武器和技术的源头,严防美日向台湾出口相关技术,特别是潜艇技术,同时加强防空、反潜部署,准备好有针对性的先发制人打击预案。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环球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