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jpg

2016年12月22日 “碳”卫星发射升空

科普中国网 2017-12-22

  2016年12月2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即“碳卫星”发射升空。

  这一卫星发射之后,运行在距离地球7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一天能旋转14到15圈,获得的数据大约能够覆盖300公里的区域,16天完成一个回归周期,每两到三个月,可以完成一次全球有效覆盖。

  早在2011年,我国便启动了“全球二氧化碳检测科学试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我国的科研人员以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因子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先后完成了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与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的一体化方案设计、原理样机研制、初样研制,航空校飞试验等工作,突破了大面积高精度衍射光栅制造、长寿命指向反射镜制造等多项关键技术。

  经过5年的不断攻关,最终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以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多通道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为主要载荷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全球二氧化碳检测科学实验卫星,建立了高光谱卫星地面数据处理与验证系统。这一卫星的发射和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对于全球以及其它重点地区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能力,检测精度优于百万分之四,这一精度已达到了高光谱大气痕量气体探测方面的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可以通过5种观测模式的组合,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测。科研人员通过对卫星获取的信息进行解析和处理,可以形成不同地区的碳排放报告,从而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碳核查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节能减排等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增加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方面的话语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后,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碳卫星”有效载荷于1月成功开机,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其中包括碳卫星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获取、经过地面处理生成的碳卫星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图。经过半年的在轨测试之后,碳卫星正式投入运行。

  2017年10月,我国正式开放共享“碳卫星”的一些数据产品,代表着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作者: 科技名家·里程碑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