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1.jpg

1989年11月17日 我国首台小巨型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科普中国 2017-11-17

  

  1989年11月17日,我国首台小巨型电子计算机——NS1000小巨型机由北京信通集团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合作研制成功。它具备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和部分功能,但却只有小型机的体积和价格。

  根据运算速度和规模,人们将计算机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5个型号。小巨型机这一型号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飞跃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机种。它通常被设计成具有32位和64位标量和向量处理能力,以浮点和向量运算为主要目标,采用VLSI和并行处理技术的第四代计算机。

  虽然是巨型机的小型化,但是在技术上却采用高性能的微处理器组成并行多处理系统,机器处理能力约为巨型机的1/4,不仅具有巨型机的运算速度、主存容量大等特点,可以面向大的科学计算和工程应用,在常温环境下能够可靠工作;而且体系结构紧凑、使用维护方便;最重要的是它只有小型机的体积和价格,大约分别是巨型机的1%和1/10。

  这类小巨型机的出现,在性能、成本和功能上,填补了超小型机与巨型机之间的空隙。受到了仿真、信息处理、科学计算、CAD、人工智能等众多应用领域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我国发明的这台小巨型机,最大的特点在于突破了传统体系结构设计思想的束缚,具有独特的体系结构,能够把数学表达式作为一条指令直接进行处理,运算速度设有向量运算和标量运算之分。另外,这一系统还采用多处理机并行系统,字长32位,内存16MB~32MB,主频为16.7MHz,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000万次以上,浮点操作。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得这台小巨型机可以广泛适用于石油、地矿勘测、航天航空、科研、数学以及技术工程等领域。

  

  作者: 科技名家·里程碑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