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80491_14843007100741n.jpg

1985年1月16日 我国第一座海水淡化工程建成投产

科普中国 2017-01-16

  1985年1月16日,我国第一座海水淡化工程在西沙群岛永兴岛建成投产。它是利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海水淡化装置安装的,日产淡化水可以达到两百吨。建造这一海水淡化工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住岛官兵淡水供应困难的问题。

  从国际平均水平看,我国水资源相对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在北方沿海地区和海岛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为了缓解水资源危机,我国在大力节水的同时,努力改进技术,不断开发利用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

  海水淡化技术即利用海水脱盐的方式来生产淡水,是一种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它可以不受时空和气候的影响增加淡水总量,进而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目前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分为热法和膜法两种方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热法,他的特点是低温多效,产出的水质好,并可利用工厂余热或低品位热源。我国自主建成了1.25 万m3/d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蒸馏装置,为大型热法海水淡化工程的启动奠定了基础。膜法主要是发展反渗透膜海水淡化,在膜法海水淡化方面,随着大型化和超大型化海水淡化工程的实施, 与之相应的取水、预处理、膜系统布局、膜与膜组件、能量回收等方面也将开展新的研究; 其中反渗透海水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反渗透膜压力容器、海水预处理连续膜过滤组器等取得明显进步,脱盐率由99.2%提升至99.7%;更值得一提的是,能量回收装置的应用和不断改进使能耗大幅降低, 新一代正位移式能量回收装置的回收效率达94%以上。目前, 反渗透海水淡化投资大约在6 000~8 000 元/m3,综合产水成本约为5~6 元/m3。总之,无论是热法还是膜法都是朝着大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海水淡化作为稳定的水资源增量技术,已逐步成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我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问题,合理优化用水结构,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张端颖]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