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傻!剩菜剩饭放入冰箱会致癌?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

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8-01-09

  本文专家:王思露,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华人民共和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FDA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如果问大家吃剩下的食物该怎么储藏?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放进冰箱”;最近,网上关于有些食物放冰箱竟会变“毒药”的话题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

  很多人称西红柿、香蕉和剩饭剩菜都不能放进冰箱,会对身体有害。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下面就为大家揭秘真相。

  观点一:“裸露的剩菜剩饭”直接放入冰箱易导致亚硝酸盐超标,容易致癌。

  首先,亚硝酸盐致癌,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是并不是吃了剩饭菜就一定会致癌。有实验表明:如果把一盘新做好的菜不经过翻动就放冰箱里,亚硝酸盐的含量在第二天只是从 3 mg/kg 升高到 7 mg/kg 而已,数值远低于亚硝酸盐致癌国家标准。

  对于剩饭菜,亚硝酸盐并不会像一些文章中说的那样可怕,也不会产生那些耸人听闻的危害。剩的食物种类不同,亚硝酸盐含量也不同,例如蔬菜>肉类;对于食物,正常靠谱的保存所生成的亚硝酸类物质对身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其次,对于“癌症”而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并不是吃一回两回剩菜就一定会患上癌症,一定是有一个“次数”以及“食用量”的关系;所以,不可单纯原因一概而论。

  剩饭菜,虽然问题不大,但也要合理存放

  ①可以剩,最好不剩蔬菜。

  首先,蔬菜是一类营养丰富的食物,特别是维生素C以及植物色素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经过长时间的放置以及环境(温度)的变化损失较大,所以不宜保藏;其次,蔬菜在存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所谓对身体致癌的“亚硝酸盐类物质”,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相比菜而言,肉食一类的食材经过合理储藏蛋白质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其他营养物质含量较少,所以会比较安全;也就是说“剩荤不剩素”。

  ②准备专业食品保鲜盒,合理保存剩饭菜。

  相比之下,建议大家可以购买一些专业的食品保鲜盒,相比之下这样可以更好的保存食物,避免食品污染物质。

  ③剩饭菜需热透,不留隐患。

  对于剩饭残羹,建议大家在第二天食用时一定要充分加热(热透),避免出现有害物质;而且建议在热饭的时候可以额外加一些新鲜蔬菜,比如西红柿、洋葱、油麦菜等;既补充了营养,又增添了风味。

  观点二:“西红柿放进冰箱会被冻坏,对身体有害”

  很多文章称西红柿放进冰箱当中很容易被冻变色、冻坏,吃了之后对身体有害。事实上,家中冰箱的冷藏储存保鲜温度一般在3-5℃左右,在这个温度下西红柿根本不会被冻的变色,更不会被“冻坏”。

  对于西红柿而言,主要不建议大家放入冰箱,并不是“不可以”放入冰箱。主要是因为西红柿是一种在“生状态”的时候就被采摘的蔬果,采摘之后,西红柿本身还在逐渐成熟,越成熟的西红柿相对味道也会更好,而这些都归功于产生风味的糖类和酸性物质,低温会影响西红柿中风味物质的产生,所以不建议将西红柿放入冰箱保藏。但是,西红柿放入冰箱除了风味有所改变,并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至于“西红柿放在室温保存会不会变质”这个问题,尽管放心,西红柿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可以抵御细菌的侵袭,也就是说西红柿保存在室温中,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腐败变坏。

  观点三:香蕉放入冰箱变黑长斑,不能吃了

  香蕉出现黑斑,是一种最常见的情况,其实跟香蕉变质并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代表着营养有多少流失,这只是因为香蕉果皮中的多酚化合物被氧化导致果皮变为黑色。

  香蕉和西红柿一样,也是在“青色”的时候就被采摘,然后储存在温度和气体都受控的环境中。直到销售前才拿出来用乙烯利催熟,然后再拿到市面上进行售卖。其实,香蕉在成熟过程中,自己也会产生乙烯,在这个过程中,香蕉中的淀粉转化为糖,所以才会“越放越甜”,而香蕉越放越软,主要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果胶被分解。

  对于香蕉的保存,从根本上来讲是不建议冷藏,但是冷藏并不会对身体有害,对于以香蕉为代表的水果,建议现吃现买,如果剩下,最好室温保存,买的过多也可以冷冻保存(剥皮之后)。

  冰箱储存食物,这几点需要注意

  ①生熟分开,合理存放。冰箱储存食物,建议生熟分开,一是避免微生物交叉污染,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二是防止食物之间串味。

  ②冰箱位置不同,温度不同,需科学存放。对于冰箱,区域不同,温度也不同,一般对于冷藏区域而言,冰箱下面比上面冷一些;靠里面深处的地方比靠门边的地方冷一些,所以要依照食物类比区分对待。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